农时不等人,春日胜黄金。近日,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120亩生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30余名村民在整齐的田垄间忙碌着,打沟、施肥、埋姜种,各项种植工序有条不紊,一派繁忙春播图景。
“生姜种植洞深一般要打30至40公分。”基地技术员郑昌洪介绍,洞打深了就会导致湿度太强,土质疏松不好,姜容易死。洞打浅了,姜的形状不好看,不利于进入市场销售。
该基地种植的生姜叫白姜,俗称洞姜,是用挖洞的方式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不一样。洞姜的每个洞子都相对独立,利于防病,不仅产出的生姜品质佳、产量高、效益好。
“生姜采收期一般是8至12月,亩产约7000斤,120亩总产量约84万斤,基本上销往重庆市场。”基地技术员郑昌洪说,白姜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从栽种到采收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用工,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早上把小孩送进学校后就来上班,一天80元,一个星期结一次工资,收入比以前多多了。” 水尾镇移民安置点居民李昌花手里忙活着选姜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据了解,水尾镇土壤肥沃松软、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种植生姜。为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水尾镇因地制宜,于去年引进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白姜种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产业发展起来啦,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大树林村党支部书记陈红军说,白姜产业引进来后,每年能够获得80000余元的土地租金和8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下一步,该村将努力推动生姜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做优做强生姜产业,竖起农业特色产业品牌,让“小生姜”真正成为致富一方百姓、振兴乡村经济的“大产业”。
(通讯员:万再祥 代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