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跟好几个同学说走就走了一次一日游,前往距离贵阳不到百公里的安顺。得益于近些年来贵州高速发展的交通建设,两地之间,现在有多条高速路连接。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贵州交通建设的读本,里面有一些比五线谱还难懂的交通地图,还有一些诸如“一横两纵三射线”之类的交通专业词汇,懂不懂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发展,我们动不动就可以去这里住两天,去那里吃个火锅,在唯一没有平原的内陆省份,“插翅难飞”对于发展前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常态。
我收藏的一本地图册
贵州交通全图,由于地理知识的匮乏,我并不能够看得懂
而今天,道路交通已经不是障碍,这不,我们几个“沙地萝卜,一拔就起”的同学驾车就往安顺走。我们选择了在贵州被誉为“最美高速公路”的花安(花溪——安顺)高速,车道宽阔,地势相对平坦,它像一条穿针引线的带子,连接着一幢一幢建设中的厂房公寓,连接着一个一个规划开发中的小镇。远远地,还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山坡上那些一片一片的鸡毛土地里种植的向日葵正抬头眺望,笑容可掬,还有即将成熟的玉米的长发迎风飘扬。这天的太阳很是高兴,毒辣辣地放着光,偶有背着背篓的农民兄弟头戴草帽赤脚走在田坎上,因为交通的便利,估计快得很,我们就可以吃到他们种植的甜糯的本地玉米,还可以用盐炒葵花子了。
花安高速,牵丝挂网的电线像五线谱总谱
车上,灰哥抱怨说,“莫儿,你偏心得很,你写文章,提到疯儿,提到东东哥,可是,哪一次吃喝不得我嘛,我瞪圆了眼睛,都没看见你提到我”,我说,“哦,灰哥,不怪我,你又不得哪样明显的特征咋个提嘛?不过,下次我一定写到你嘛”。灰哥,谢谢你每次出行都不让我们女生掏钱,这个品格要一直保留哈。
原本我们这次一日游的主题是品尝安顺小吃,结果一不留神就搞成了品茶之旅,旅行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停哪儿歇哪儿,想咋就咋的不计划性。
太阳太大容易让人倦怠,我们在安顺老城区窜街走巷后,几个加起来几百岁的人有些乏了但并不饿,便找到了虹山水库泄库水道边一处安静的小店歇脚喝茶。
安顺老街一隅,透着斑驳岁月的痕迹
安顺老街一隅,透着文化的包容和自信
安顺老街一隅,农家售卖的粮食都是自己种植的
泡茶的大哥是从云南当兵转业回来的,他上过老山前线,因为喜欢喝茶,又有在云南的战友提供茶产品的渠道,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泡茶喝也接待走乏了的客人,赚不赚钱倒在其次,主要以茶会友。当过兵的人健谈大气,开朗豪爽,扯了一番闲篇才知道,大哥跟同行的疯儿(就是上次写到的送我墨脱石锅的美丽的退役女兵)是同年兵,嗨呀,那亲近就甭提了,大哥双手给疯儿递茶的时候说:“来,老兵,请喝茶”!没有当过兵的其他同学就觉得受了些冷落,典型的心理障碍,玻璃心的其他同学,包括我嘛。
不过,说到当兵这件事,我还是有一些体会的。
20世纪80年代,我在读高中。我记得每个月,我们家都会收到一封寄自湖北孝感39XXX部队的来信,部队番号我是凭记忆脱手而写的,未经证实。
每次信件到来,我爸爸就会组织我妈妈我姐姐还有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阅读,读完后,爸爸就会把信里的错别字一一圈出来订正,再随回信寄回部队,来信的人是我哥哥小莫辉,江湖人称“小魔鬼”。
我哥哥小的时候长得乖又聪明,学习成绩好,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有个政策,学习好的学生可以跳级,我哥哥就跳过级。当然,后来因为有拔苗助长之嫌,取消了,政策总是动态调整,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励优秀的学生。
乖噜噜的婴儿“小魔鬼”
曾经是学霸的“小魔鬼”
聪明机灵的男孩子大都是调皮捣蛋的,那段时间,我们家里发生了更紧要的事情,我爸妈疏于管教我哥,他就开始哈费(贵阳话:惹是生非的意思),成绩下滑不说,还整天帽儿歪歪戴,疯出杀进地逃学打群架,在观水路一带瞎混,那段时光就像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还记得有一回,他又神出鬼没地很晚才回家,我妈举着一根燃放过的烟花棒打他,棒子都打断了,他却坐在地上睡着了,后来,我爸妈拿他“莫法”,就送去当兵了。
敲锣打鼓送我哥当兵前我们的全家福
跟我哥哥不同,那时候,我爸妈也疏于管教我,我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总是喜欢读些老师、同学、家人都认为稀奇古怪的书,什么勋伯格呀,李重光呀,但,我哥哥“小魔鬼”支持我,他曾经用他不多的部队津贴给我买过一把广州产的“红棉牌”吉他。有一年我哥哥从部队回来探亲,我们坐在阳台上弹着吉他唱歌,“小魔鬼”扯着脖子“鬼糊糊”地就那么几个主属的和弦在吉他上边扫边唱:坐在门前的短(矮)墙上一遍遍怀想……“白字大王”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我家的解放军小莫辉
我还记得那年我哥哥是带着大红花被敲锣打鼓送走的。后来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都会有人来我们家慰问,门上就会贴上“军人之家”“当兵光荣”的大红门联。后来,我哥“小魔鬼”当兵转业,国家是优待他们的,“小魔鬼”成了一名专业驾驶员。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忙于反反复复地阅读一份材料,材料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新闻场也是战场!”是的,在新冠肺炎和脱贫攻坚战场上,我们的记者们像战地记者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疫一线,用他们的镜头、用他们的话筒、用他们的笔写下了一篇篇战疫报道。
战斗是发生在空间与时间里的,一线战士在冲锋,后方援军在保障,我突然挺直腰板,在这个战场上,我,也是一个兵!跟他们站在一起,我们就像亲如兄弟的战友,对,我的当过兵的朋友黄志坚他们那个军营民谣三人组在好多年前就唱过一首歌《战友还记得吗?》。
还记得那年报名参军吗?
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军装吗?
还记得营房前的那棵树吗?
还记得爱训人的排长吗?
还记得我们一起巡逻吗?
还记得那次抗洪抢险吗?
还记得炊事班的饭菜香吗?
还记得庆功会的锣鼓吗?
我们曾经一起训练也曾经一起摸爬滚打,
我们一起翻山越岭也曾经一夜行军百里。
我们曾经一起喝醉也曾经一起谈天说地,
我们曾经梦想当将军也曾经宣誓向雷锋学习。
当年的军营民谣三人组:黄志坚(上)、老兵(中)、小曾(下),他们在哪里呀,他们都老了吧?(图片来自黄志坚)
我翻箱倒柜把唱片找出来,那个时候的录音粗糙,配器简单,但那样真挚的情怀令人感动!放在我们各自的战场上,我们无一不是一起训练也一起摸爬滚打,无一不是一起翻山越岭也一起一夜行军百里,甚至走得更远!

战友还记得吗?
00:00 / -点击上方听音频↑↑↑
这首歌的最后,唱歌的老兵们问:“战友啊战友,还记得我们最爱唱的那首歌吗?今天再让我们一起大声唱: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预备!起!”

战友之歌
00:00 / -点击上方听音频↑↑↑
八月,是解放军的月,宜勇敢、宜威武、宜强大。我在动静新闻场,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向当兵转业的退役军人我哥哥小莫辉、我同学枫儿们致敬!向我的新闻场上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们致敬!
最后,请我哥哥小莫辉出来遛两步,我忘了近三十年,凭记忆写下的你的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39XXX部队,对还是不对?
P.S.
小莫辉回信:三十多年过去,还能记得我部队的番号,谢谢你,我亲爱的小妹!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相信部队能有你及向(跟我爸爸一样给错别字画个圈圈订正:像)你一样的老百姓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军队会更加强大,袓国也会更加富强!愿我的家人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