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跨过龙城化龙桥,“鱼跃龙门,过而化龙”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2294908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贵州的“化龙桥”,名字大多和抵御水患有关,洪水如蛟,除龙之患,才能保一方平安。如兴仁巴铃镇巴林河上的化龙桥,桥下还悬吊一把斩龙剑。又如贵阳城玉带河上的化龙桥,其意亦然。安龙县北门外的新安河上,也有一座石桥,长30米,宽4.2米,名虽“化龙”,寓意却有不同。

清雍正五年(1727),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南笼厅”升格“南笼府”,经吏部核准,福建晋江人黄世文(字象纬)以祖上功勋之荫生资格,首任知府。黄世文任内,除在府城先师殿(文庙)建考棚试院,开黔西南科举考场之先河外,还留下《南笼八咏》七言组诗,曰:桅峰耸翠、天榜连云、龙泉涌珠、鱼跃龙门、招堤夜月、绿海澄波、渔舟唱晚,首创安龙八景,其中以“鱼跃龙门”最贴近文教科举之风潮。

黄世文《南笼八咏》

需要说明的是,黄世文的安龙八景,是先有景再有诗,并不是无中生有根据需要乱编。《鱼跃龙门》描写的“跃鱼滩,在郡城北”。《南笼府志》记载,“跃鱼滩,通志名跃鱼洞,在城北门外海边。有石数条,长丈余,形如鱼。昂首向城,宛跃龙门之状。”安龙城北门外的护城河滩上,有数条巨石如鱼,昂首欲跃,故名“跃鱼滩”,旧志称“跃鱼洞”。黄世文将此景升华为“鱼跃龙门”,云:“莫道寻常水族俦,待时暂守碧溪头。潜鳞素抱冲霄志,露角终成济世猷。三级浪翻从变化,一声雷动任遨游。龙门咫尺无难跃,矫首天池任自由。”

南龙府城图

意思是河里的鱼虾,看似寻常普通,扎堆聚集,却“暂守碧溪”,伺机而动,“潜鳞素抱”,怀揣梦想,准备一跃冲天。为什么“露角”呢,因为传说大禹在洛阳治水,开凿龙门,而鱼跃龙门,便可华丽转身,化身为龙,成就大业,而龙是有角的,鱼没有。《南笼府志》还有记载,也能相互印证。曰:“化龙桥在城北半里,架石为梁,中空五洞,建于跃鱼滩之海上,故题曰化龙。”为什么是“海”呢?原因是安龙把这种大的陂塘、池子都统称为“海子”。按此记载,安龙化龙桥和治理水患无关,而是“鱼跃龙门,过而化龙”之意。

李其昌修纂的《南笼府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此至少在此之前,安龙化龙桥便已经修建完成。在乾隆时期的南笼府城图上,化龙桥被清晰的绘制在北门外不远,且“中空五洞”,和志书记载完全一致。又据安龙著名文史学家陈翰辉老师收集整理的地方民谣:“东有塔山西有阁,陂塘海子万顷波。五洞桥头王眠地,卖鱼舟系北门脚”,其中“桥头王眠地”,指桥头北面玉屏山麓的皇坟,即南明移驻安龙的永历帝朱由榔三个夭折的皇子墓。皇坟于1943年被安龙培修古迹委员会成功发掘,不仅可以作为历史上化龙桥具体方位之佐证,也是安龙别称“龙城”之由来。此外,至少从民国开始,化龙桥因“中空五洞”,便被老百姓俗称为“五洞桥”。今天,位于招堤街道办草纸街东北这一带,因桥名而得地名“五洞”村民组。“五洞桥”历经多次维护改建,不仅保存下来,至今甚至还能通车。

化龙桥 图片来源:黔西南日报图片库

最近,黔西南州博物馆在整体提升张之洞与府城安龙的历史文化展,少年张之洞回祖籍南皮应童子试和乡试,都必须要跨过化龙桥北上。原本想找一块化龙桥的石刻拓片入展,寓意张之洞离开安龙后一飞冲天,但颇为奇怪和遗憾,这座桥没有留下任何一通石碑或石刻。安龙城内的广东街,有一座韦杵故居,天井内有一块“鱼跃龙门”浅浮石雕,宽93厘米,高84厘米,硕大的鲤鱼,夸张扭身跳跃状,充满张力和韵律,这是目前黔西南发现比较大的一块“鱼跃龙门”石雕,退而求其次,展览拟使用这块石刻的拓片,寓意少年张之洞跨过龙城化龙桥,“鱼跃龙门,过而化龙”。

安龙“鱼跃龙门”石雕拓片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