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特别策划·9省市媒体联动丨云南:守护“绿色”进行时,“以绿生金”加速度

动静原创
1720924200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方位绿色转型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迎接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动静新闻客户端联合长江经济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云南8省市媒体,推出《看长江经济带如何全方位绿色转型》大型媒体联动报道。一起来看长江经济带沿线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共同描绘绿色转型的发展新画卷。
动静原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推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健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体制机制,加快修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推行河(湖)长制,完成九湖“两线”划定,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健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推动建立全国首个多省(云南、贵州、四川)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推动全国首个地方流域三省共同立法。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低碳(零碳)园区建设,构建城乡绿化美化“1+3+7+X”政策体系,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场“时空大折叠”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守护、治理、开发并行,云南绘就的“绿色图景”中,有哪些动人的笔触?

每隔一段时间,云南就会有物种“上新”的消息。2023年,云南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86种。该如何守护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课题。

近日,大理苍山发现植物新物种,命名为苍山鸢尾。
滇金丝猴是我国独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今年6月,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猴群进行科学分群,将40只雪山精灵放归野外。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滇金丝猴野外放归活动。

“小猴子们生在这个地方,也舍不得离开,但为了它们的健康,不得不走。”今年72岁的护猴员余建华如是说。他已经守护滇金丝猴28年了,在此之前,余建华是一名“职业打猎人”,在政府和科学家的引导下,不少世代打猎为生的村民,相继开始了转型之路。现在,他的儿子余忠华也成了巡护队里的一员。

将滇金丝猴放归野外的巡护员们

与老一辈的风餐露宿不同,红外相机、5G摄像头的推广应用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让新生代巡护员的工作变得更专业高效。如今,保护区内还有各大高校的科研人员接连不断地前来从事滇金丝猴研究工作,为科学保护滇金丝猴提供智慧支撑。据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已从建设初期的近500只,增加到现在14个种群、2500只左右,个体数量占中国滇金丝猴数量的65%。

无独有偶,在距离白马雪山保护区1000多公里外的昭通赤水河畔,马帮辉从捕鱼人转身上岸,成了赤水河守护者。“你看,这条鱼是金沙鲈鲤,国家二级保护鱼类。”看着手机监控屏幕上的水下实时监测画面,马帮辉语气中难掩自豪之情。作为赤水河威信县二龙抢宝观测站工作人员,他说,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守护这一江清水,看着水质明显改善、鱼类不断恢复。

赤水河内的鱼类不断恢复

发源于云南昭通的赤水河,流经云贵川3省4市16个县(市、区)。因流域内多为丹霞地貌,每逢大雨泥沙俱下,河水浑赤而得名。它不仅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和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物种繁衍生存的家园。然而,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大,历史遗留矿山多,沿岸小水电站多、河道生态流量不足等问题,曾一度让它失去光彩。

赤水河支流扎西河治理前(图源:生态环境部)

要治理,不容易。宏观上,要做好高位统筹,内外协作。云南省制定了“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多次和四川、贵州两省磋商,建立了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并实施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三省共同发布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省级各部门整合资源,加大对赤水河保护治理投入的支持力度,2020年以来,投入保护治理资金44.13亿元。

赤水河支流扎西河治理后(图源:生态环境部)

落实到细处,就是要做好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比如,昭通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26座,卫生公厕432座,卫生户厕15.88万座,整治入河排污口64个;关闭矿山116个、煤矿25座、养殖场18家,治理历史遗留硫磺矿渣684万吨、修复矿山209座。新造人工林10万亩。“老乡都说现在河里面的水啊,比以前我们喝的水还干净!” 巡河4年,见证了赤水河巨变的河长文鹏感叹道。

镇雄县历史遗留冶炼矿渣治理前 (图源:生态环境部)

镇雄县历史遗留冶炼矿渣治理后(图源:生态环境部)

现在,赤水河(云南段)干支流水质不断改善、出境段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出云南;岸上基本实现看不见荒山、看不见祼土;鱼类也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42种。通过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流域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63万元。2023年10月,赤水河(云南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赤水河鸡鸣三省段青山绿水(图源:生态环境部)

如果说是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老天赏饭吃”,那么,接住这碗“饭”靠的是态度和决心,怎么把“饭”做好就要靠机遇和智慧。云南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对外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项凝结了当代水利枢纽核心技术的超级工程,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河段,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境内。截至2024年3月底,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量超3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9800万吨。

白鹤滩水电站

三年来,巧家县抓住机遇,持续加大白鹤滩水电站库区沿岸岸线保护治理,不仅是水质的改善,库区水面的增加,使巧家城区湿度增加,早晚体感变得清凉;现在的巧家绿树成荫、花海一片,景美了,配套跟进了,还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

巧家库区的新貌

绿色发展给文旅产业带来的惊喜显而易见。据《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23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5.31亿人次。其实,这股“绿色旅游”的风,早早地吹到了云南。游客可以在环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也可以选择绕着篝火打跳歌唱;可以在雨林秘境里徒步捡菌,也可以去水田里摸一条稻香鱼……今年3月11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第一批云南省金牌旅游村拟认定名单,全省共有100个村入选。在建设全域旅游的场景下,老牌景区卷出新高度,新兴打卡点也在持续发力,不断更新着云南绿色旅游“打开方式”。绿色旅游,提的是品质,守的是口碑;这是看得见的乡愁,也是“以绿生金”的真实写照。

洱海治理后,大理经验成为世界范本

绿色是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为林草资源大省,云南现有林地3.7亿亩,森林3.18亿亩,均居全国第二位。发展林下经济,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的总产值1481亿元。此外,云南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绿色硅生产车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云南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上去,把排放强度降下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云南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来源:生态环境部 云南发布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台 迪庆台 昭通融媒 镇雄融媒 威信融媒 巧家融媒 大理州融媒 楚雄州融媒 陇川县融媒

制图:张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查看

编辑

任绍文 欧阳静

责编

孔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