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相关活动正在贵州各地进行。今年的活动不仅跨度时间长,从4月一直延续到11月,而且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有“展、演、赛”等多种形式。贵州的文化艺术有何魅力?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挖掘和传播多彩贵州的文化艺术?
“原生性、自然性、神秘性与独特性”,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秦刚副教授用四个词总结了贵州文化艺术的魅力。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赋予其独特的魅力。过去信息和交通的闭塞让这些民族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却也避免了其过度商业化和资本侵袭。“贵州区域民族文化并未受到具有强烈技术性的现代文化的浸染,仍然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这也使得贵州仍然是文化富集、文化宝藏区域”,秦刚副教授认为。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既搭建了一个舞台,让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得以展示;又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广大观众可以了解并欣赏到这些或熟悉、或新奇的作品。
可以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大家的文娱生活,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让活动方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观众的反馈。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其基础上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让年轻人也喜爱并自发地传播这些作品,则是文娱工作需要面临的课题。在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主任陈楠老师看来,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需要群众主动去传承,更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播:“通过文化馆、学校,还有艺术工作者,结合各地艺术文化相关政策,综合地去发展、去实现,把艺术转化为富有生命力价值的传承。”
秦刚副教授也认为,给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更多的展示平台,尤其是搭建具有交互性的舞台,将更好地发挥其生命力。“民族文化艺术最好的传承方式,还是多参加演出、表演”,秦刚副教授表示,“要尽量改变传统的观演关系,也就是破除高台化演出,打破舞台的‘第四堵墙’,建构去中心化舞台,让观众参与其中,给观众提供沉浸式观赏和体验。”
当然,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需要创作出契合时代主题的作品。“创作最主要的就是传承和创新,创新不是说要推翻,而是要把握好度”,陈楠老师认为,这个“度”就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不忘根、不忘本的同时,契合当下时代的发展节奏,知道为什么创作,为谁创作,怎么去创作”。在这个问题上,秦刚副教授则是从最终目的出发,给出了答案,即“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这也恰恰契合了本次文化艺术节的目标之一:把舞台还给人民群众。
付龙霞、 冯怡嘉、丁婧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