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化屋村:护一江清水 富一方百姓

贵州画报
1618916040
积分商场

乌江北源发源于赫章县辅处民族乡的兴旺村,先后流经七星关、纳雍、大方、织金、黔西等县(区),最后流入六冲河,与南源的三岔河会师于黔西,汇成鸭池河,而在这会师之地坐落着一个苗族村寨——化屋村。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伟,水域宽广,有“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湾”天然画廊之称。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的化屋村,曾经却因群山和激流的阻隔陷入贫困,进出村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攀爬悬崖是常态,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大家“望着大河喊口渴”,喝水只能靠翻山越岭去背水。

“我读初中的时候,进出村寨都得从手扒岩爬上去,去赶集也得从山脚走到山上有路的地方,才能坐车。那时候,每次赶集都是背着生姜出去卖,然后再用得到的钱换取盐、油,背回来。”谈起曾经的化屋村,杨禹拥仍然记忆犹新。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帮扶下,化屋村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整合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倾力打造“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路,旅游业逐渐成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6年,一直在外打工的杨禹拥决定回到家乡发展旅游业,杨禹拥拿出多年打工存下的积蓄与叔叔开办公司,购买了两艘中大型观光游轮。2021年,杨禹拥家因游轮年收入已突破十万元。“前段时间,习总书记来了我们这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化屋村了,我相信我们这里会越来越好。”杨禹拥开心地说道。

如今,化屋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扶贫产业不断壮大,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养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富民路。与此同时,化屋村也十分重视乌江水环境保护,认真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实行乌江含磷废水特别排放限值管理,重点开展含磷工业废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实施6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流域205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处理配套设施。

2018年,化屋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年禁渔要求,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流域内共取缔网箱养殖9579亩,全面完成退捕任务,长江流域贵州境内2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曾经的渔民回到岸上,有的做餐饮,有的开民宿,有的则选择继续留在江面,从打鱼转向护水。“以前打鱼既不安全又很辛苦,一年挣的钱也就五万元左右。而且每年3月1号到6月30号是鱼的繁殖期,不能打鱼就要出去打临工。”39岁的杨清鑫从18岁就开始在江边打鱼,自乌江全面禁捕政策下发后,杨清鑫就停止了打鱼为生的生活,主动申请做护河员,因自己忙不过来又自荐妻子一起做护河员,二人相互协作,一人开船,一人打捞垃圾,十分默契。“做护河员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比打鱼好多了。”杨清鑫高兴地说道。  

20年前,化屋苗寨还是一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人均纯收入仅214元,人均粮食占有量171公斤的边远小渔村。20年后,化屋村已成为乡村美、产业旺、百姓富的旅游胜地,是省级著名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

谭笑

责编

苏畅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