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贵州教育史上的乌罗儒学与书院

动静原创
1663736160

乌罗位于松桃县境西部,梵净山东麓,锰矿丰富,大坝万亩。该地唐代设洞、宋代设司、明代设府,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全县最早的开化之地。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乌罗府儒学和松阳书院。

历史上的松桃,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到了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思州宣慰司因争地相互仇杀,明成祖朱棣废除两宣慰司,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实行改土归流,以其地设乌罗、铜仁、石阡等八府。建省后,明廷即令贵州“设学校,置教官,教民子弟,变其夷俗”。随即各府、州、县学相继设立,兴学施教蒸蒸日上。

乌罗府辖乌罗、平头著可、答意、治古、朗溪五长官司,驻地乌罗长官司。设府后,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于明永乐十二年十月初五日(1414年11月7日),设立了乌罗府儒学。从此,松桃有了正式教育机构,松桃教育也有了正式文字记载。

按明朝学制,府儒学是官办教育机构,既有教学任务,也对辖区内教育负有管理和督导责任。府学领导为教授,由礼部任命,既在府学任教,又主管府教育行政。府儒学设教授一员,从九品;训导四员,未入品级。生员定额40人,每生员月给廪食米6斗。教授主管教诲所属生员,考核士子艺业,调整生员待遇,如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附生升为增生,增生升为廪生等,训导负责协助教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国子监相当,只是程度较低,设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实行分科设教,生员专习一科。每岁贡一人入国子监。

儒学制度严谨,实行开科取士,规定进儒学者,必须是院试录取的生员。生员通称附生或秀才,入学后肄业到下届新生入学前为止。肄业期间,由考官定期考核,分月课、季课,都是研习科举应试的课题内容。

不巧,到了明宣德五年八月二十八日(1430年9月15日),乌罗府所属治古、答意两司举兵抗明。明廷重兵镇压后,于正统三年五月初七日(1438年3月30日),革除了治古、答意两长官司。这样,乌罗府只辖三司,不足以立府,也一并革除。将朗溪司改隶思南府,把乌罗、平头两司改隶铜仁府,乌罗府儒学同时裁撤。

直到清嘉庆二年(1797年),松桃厅升格直隶厅后,因地狭民少,才将乌罗、平头两司从铜仁府划归松桃管辖。嘉庆三年四月,地方人士曾德耀、冉应时、黄锦等上书请示设立学校,同知胡翘椿应地方绅士所请报设松桃厅学;嘉庆四年三月,根据贵州巡抚冯光勋疏呈,礼部议准设立松桃直隶厅儒学,核定学额文武各四、廪增各二,四年一度。拔铜仁府儒学训导一员移驻松桃,专司考课约束。这时,已距乌罗府儒学裁撤360多年了。

松阳书院,是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李熙瑶、王团等地方公众集资于乌罗司司城创办的,旧址在今乌罗镇中学所在地。

李熙瑶是乌罗镇寨安坝人,名才经,1883年生,1910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4年毕业后,辞任安顺县县长,回乡办新学,推广新文化,并出任校长。1920年任松桃县劝学长;1922年任贵州省参议员;1924年,因省政府精简机构,返家途中在猴场遭遇土匪抢劫,被杀伤臀部。回到家中,全寨房屋又被军阀吴剑平一把火烧光。历经官场、匪劫及房屋被毁等多重灾难打击后,他抑郁苦闷、悲愤成疾,不久去世。书院其他捐款人姓名,因年代久远,史书不修,已无法查实。

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的莲花书院

书院原系文人学士自由讲学场所,后发展为官办官管。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令各省督抚在省城建立书院。后各府、厅、州、县相继在治所所在地设立,进而下伸到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乡村集镇,为科举考试培养生源。主持书院工作的人称为山长,由一级学官委任。并根据书院规模酌设副山长、正副主讲、助教、经长、学长、引赞和伙夫、采樵、门斗等一套执掌人员。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兼学史记、汉书、纲鉴、诗词、文选等科举考试必备的知识和八股文、诗词写作等应试技能。以适应科举制需要为主,重在读经讲经。所收士子长幼不一,实行因材施教,分别设置蒙馆、童馆和经馆。当时,除松阳书院外,松桃开办的书院还有蓼皋的崧高书院、孟溪的松茂书院和普觉的崇德书院。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当务之急”。要求各省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设立蒙养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令停止科举,改设学堂。

松桃厅的小学堂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这年,由地方官魏学董委任学董李道藩于乌罗松阳书院创办初等小学堂,学生一班30余人,教员有杨永隆等。其经费除原书院学田款产外,宣统元年(1909年)还添拔乌罗场肉捐为常年经费,名为官立初等小学堂。兴办学堂后,学校领导叫堂长,教师称教习,成员为习事,如监督、监学、庶务、会计、书记、书籍仪器管理员等。乌罗初等小学堂学董1人(兼教习),教习2人。

学董李道藩,字卫斋,乌罗镇寨安坝人。1862年12月24日(清同治六年农历10月23日)出生。他自幼好学,品学兼优。1887年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在乌罗教书。1895年,任思南府印江训导兼理教谕事,曾任印江乡试主考官。1909年告老还乡,1917年1月19日(民国五年12月26日)去世。

同时,乌罗私塾发展也十分活跃。不仅在文昌庙设有贵山学堂,还在司城、文昌庙、半坡台、上衙、观音山、寨安、冷家坝、小溪沟、毛溪、狮子口、高低榨、杉树坪、猴子林坳等地办私塾多处,其中司城和文昌庙私塾较为出名。

湄潭文庙

由于府学、书院、私塾、学堂及学校的不断培育,乌罗人才辈出,仅明清时期科举出身的人才就有进士1人,举人7人(文举5人,武举2人),贡生4人。其中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杨国祚(司城人),为松桃中举之始。清代有光绪六年庚辰科恩进士曹永恒(高枧人);举人有顺治乙酉科杨叔玺(上牌人)、乾隆丁卯科杨世熹(下牌人)、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杨世熙、光绪十四年戊子科杨卓汉、光绪十九年癸巳科龙成波(丰岩人)、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杨作霖等;贡生有李应藻,何翰郎,冯兴宗和李道棻4人。

恩进士曹永恒,字书南,名万全,乌罗高枧人,生卒年月无考。他家境富裕,乐善好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乌罗大旱,粮食欠收,百姓饿殍者众。目睹此景,他命家人开仓救济。雇工先煮粥施舍,后改煮干饭赈济,时近百天。每日得食者四五百人。穷人死,送棺木安葬;缺衣被者,无偿接济。他生活俭朴,身着布衣,见地上掉有米粒粮食,都要一一拣起,时人尊他为“德善老人”。

举人杨卓汉,司城人,小名“三三”。他小时家穷,出门打猪菜时,常去寨中学堂听印江戴举人讲书。有一天,戴举人问他:

“你个杨三三啊,你不打猪菜,天天到这里干哪样呢?”

“我天天听先生讲书。”

“我讲哪样书?”

杨卓汉就把戴举人前天、昨天讲课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

“这是个人才啊!”戴举人赞不绝口。

当时,冯家大祖公是秀才,家庭富足。戴举人惜才,就与大祖公商议,由冯家供吃,本人免费培养。后来,杨卓汉不负众望,考中了举人,到松桃教学。

为了解松阳书院情况,我与文友罗时顺来到书院旧址乌罗中学,采访了书院知情人冯锡清先生。他90高龄,精神矍铄,谈起书院,如数家珍。

本文作者(右)与冯锡清先生(左)在松阳书院旧址——今贵州省松桃县乌罗中学校园散步。

冯锡清是司城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3岁时,外地土匪抢乌罗,吃了亏。不久,土匪又联络沙坝、牛郎及孟溪等地3000多人,分四路攻打乌罗。听匪来了,他与寨人躲进了干溪洞。打了一天,寨安、高枧被烧,松阳书院亦损毁严重,将近一年才修复。

到了1937年,每保都成立了国民小学。当时,司城国民小学先设在城隍庙,后搬到上衙祠堂。他在司城学了一学期,是位老先生教的。第一课内容记忆犹新:开学日,起身早,穿好衣,戴好帽,背着书包上学校,看见老师一鞠躬,看见同学问声好。第二年,他转到松阳书院读二年级,与寨安的李传刚、李传绪、李家宽一直读到六年级。

书院原叫文昌庙,坐南朝北,背靠长董,面向高梁坝。1875年,司城人、清朝咸丰年间贡生冯兴宗就在这里设立贵山学堂培养秀才。他在光绪年间培养出的秀才有司城的冯俊武、上衙的杨永隆、龙家堡的陈殿清,还有罗姓、田姓两个武秀才。

书院是个四合院,两侧厢房,下面过厅,两层楼。上层寝室,下层除教室外,还有供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的礼堂、厨房等。乌罗、石梁、冷水都在这读小学。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外请老师多,有广东番寓的潘尚志老师,四川秀山县兰桥的龙姓老师,孟溪的戴启农、李登州,冷水的吴恩楠等。教师10多个,学生300多。

他小学毕业后,考入铜仁国立三中读书。在那读书的学生有乌罗的曾南兵(水平桥的)、罗运胜,普觉的刘仲汉、刘仲昆、邓宇如、杨秀德(焦溪的),寨英的余先志等。去铜仁,要走天马寺、过寨英,几十里无人家。1949年8月,读完高二就回家务农了。

到了1954年,冷家坝人请他去教私塾,一月一斤油,一年八斗米,菜由学生家里拿来。去时,无床铺、无寝室,搭别人睡了一年。后来,一乡长到松桃开会,给他带来了一床新棉絮,就与一名供销社冉姓职工睡在乡公所一间房里,才解决睡的问题。在冷家坝,他一个学期转民办,教了3年多。

1958年,因政治因素,乌罗多数高年级教师调走了,无法上课。时任王校长(长兴的)向区里推荐了冯锡清。冷家坝百姓舍不得,“这个老师教得好,我们不调。”后经乡长劝说,只好忍痛割爱。

1959年,他被调到盘信后寨民族小学教书。到校时,他才知道是苗区,全班27个学生不懂汉话。他边学苗话边教学,还利用晚上到2公里远的大湾扫盲,独自往来,途无人烟。后来,盘信的教育领导来校检查工作,听了他的课,看了他的备课本,就给龙秀云校长说:“这个人,明年下学期你不安排了,我们要了。”此时是他到后寨民族小学刚满一年,学校教师推苞谷粑给他送行。

他在盘信中心完小和附中共教了15年。1975年,提倡开门教学,他与石昌明老师带着30几名学生到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回校还办了“到韶山”专刊。下半年,调孟溪中学。那年,乌罗中学办高中,原在书院的小学迁到陈家祠堂,拆除了书院正厅、厢房和天井,仅留下过厅。

1980年他调回乌罗中学时,就住书院隔壁,教办还设在书院过厅里。2008年,教办迁出,书院过厅也拆了。至此,松阳书院的踪影在乌罗彻底消失。

作者介绍:

杨再桥:笔名乔老爷,贵州铜仁松桃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贵州作家》、贵州作家.微刊,《贵州政协报》《铜仁日报》《铜仁文艺》《怀化日报》《松桃文学》等报刊、网站发表散文多篇,偶尔获奖。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

编辑

王青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