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台江县台盘村,今年火爆出圈的“村BA”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那在火爆的背后,台江县台盘村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次蹲点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
一到村里,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被誉为“中国‘村B A’圣地”的球场打卡,今年9月,这个篮球场从以前的600平方米扩建到了1300平方米,观众席由原先的1万多个增值了2万多个,一旁的更衣室、休息区、停车场等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中。
一旁的修建修缮并不影响球场上的火热氛围,定点投篮、三步上篮,村民们在球场上肆意挥洒汗水,其中有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投篮时双脚蹬地,姿势有模有样,命中率也挺高。
趁着大家打球休息的空隙,我和老人聊了起来。老人名叫陆大江,今年80岁,年轻时曾是台盘村篮球队的主力,7岁开始接触篮球,19岁代表村里去参加比赛,他告诉我,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篮球,他便自己用棉线和棉花做,每打坏一个就做一个,如今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做了多少。
“就用棉花和毛线缠在一起,既要紧也要圆。”陆大江用手给我比划着“篮球”的大小。几番沟通,陆大江将这个视作宝贝的“篮球”从兜里拿了出来。
他带着我到距离新球场不到100米的老球场,他说以前他们就在这里打球,白色的瓷砖镶嵌在水泥地里当球场划线,木质篮球架也因为年代久远而不见踪影。陆大江介绍,这个球场建于上世纪60年代,曾经球场的两侧台阶上也坐满了观看比赛的观众,而如今球场也成了村民晒谷子、晾衣服的场地。“以前地面全是泥巴,灰尘又大,一下雨就不能打球了。那时候篮球框是我们去找铁匠打的,一个大一个小,根本不符合标准,但是我们也照样投。”
他告诉我,以前村里打球的人很少,但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原先我们村里面吃新节组织起来没有几个球队,后来就越来越多,打一打的就五六十个球队,一打就是六七天。”因为打的人多了,村里也越来越重视篮球设施的完善,如今有这样一个全新的篮球场,陆大江感到很幸福。
他说:“以前想不到会在村里有这么好的一个球场,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我每天都还会在球场上打球,而且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再年轻一点就更好了。”
当村里开会规划台盘村“村BA”发展时,陆大江也会前往,他告诉记者:“现在这个球场火了,连带着我们村也跟着沾光,我也想出份力,让我们村变得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来我们村里打球。”
在村里绕了一圈,我发现台盘村其实不光是篮球场得到了改善,村民们住的大都是两层楼的崭新楼房,街上的店铺门头也规范整洁。
这样的变化绝不只是得益于今年火爆全网的“村BA”,台盘村所在的台江县脱贫摘帽,当地建起了返乡创业园和产业园区,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更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台盘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3000元。
村民们吃饱穿暖奔小康的同时,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路灯、新球场,村民们的幸福感节节攀升,也为今年夏天台盘村“村BA”火爆出圈打下了基础。
一直在外务工的杨斌,2018年回到了家乡,看准了台盘村发展的他,在篮球场旁开设了一家集小卖铺和餐馆为一体的店铺。杨斌介绍:“2010年修这个房子时,周围都是田地,住的都是小木屋,2018年我回来发现,田地变成了球场,每家每户住的都是两层楼的新房子,我便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正值午饭时间,杨斌手上的活儿不停:“每到饭点就是最忙的时候,以前打工一年就是万把块,2018年回来后每一年收入都接近两万元,今年‘村BA’火了以后,收入更是翻番,我光是一天卖水我都能卖3000元。如今看到‘村BA’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对自己以及村里的未来也更加有信心。”
台盘“村BA”火爆出圈,让台盘村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台江县台盘乡正计划围绕“村BA”,将台盘村建设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篮球小镇,从而带动周边村镇的旅游产业发展。
台盘乡副乡长张任泉告诉记者:“要抓住‘村BA’火爆出圈的机会,把‘筑梦苗乡,燃情台江’释放给外来游客。我们计划在篮球场的背面建一个商业街、室内体育馆,让大家白天在这里享受中国‘村BA’圣地球场上的精彩,晚上体验当地文化,使‘村BA’ 成为带动性强的文体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
黔东南融媒体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