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上个周末,很荣幸的,当了一盘美食评委。一个整天,上午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大概品尝了八十多道菜品,强度不算低,搞得我第二天上午还不思早餐。
地点是在多彩贵州城1958文创园,比赛的名称,叫做2024贵阳市“爽爽贵阳宴”暨“四名”餐饮大赛决赛,入围决赛的队伍有六十四支之多,分成爽爽贵阳宴、名店、名菜、名厨、名小吃五组,展开对决。
餐饮大赛的现场当然不像电影《食神》里那么火光四溅,一如武林高手过招对决,但暗流潜动的紧张,还是很明显能感受到那种比赛的氛围。
尝过的菜太多,没法一一列举,但有几味记忆特别深刻且最终获奖的美食,值得一说。
其中有几味,算是鄙人的心头好,都在专栏里“安利”过,即贵州龙的酸菜牛肉火锅、黔城故事的盗汗鸡、吴宫保的宫保鸡、扎佐的酸菜蹄髈、黔作的贞丰顶坛花椒生焗松叶蟹,是我每次去必点必吃的经典菜式。这次大赛也露面了,端上来,评委们吃了也都喝彩,是熟悉的味道,而且也都是各家的招牌。哪怕评委不投票,老百姓早用实际行动投过了。
事实证明,尽管评委组成堪称多元,有烹饪专业领域浸润多年的厨师,有短视频界的探店达人,有餐饮行业的主管部门领导,有媒体从业人员,甚至还有我这种长期写美食专栏只说不练的“口嗨份子”,但投票打分下来,仍然基本符合大众的预期和认可,可见在饮食口味这件事上,专家和群众的眼睛一样雪亮。
这天的决赛场上,还有个好玩的事情,每评比完一道菜,工作人员撤换下桌,铁定的会轻轻问一句,好吃不?如果答案是肯定,我眼睛的余光很快会瞥到这样一幕——不到两分钟,也铁定会一抢而空。私下交流的结论也都很一致,评委认为美味的,大家也都心有戚戚焉。
很同意其中一位评委的说法,他点评一道做得很花哨的鸡蓉龙爪菊,说是徒存形式,而且一望可知是拿来打比赛的菜式。我吃下来的感觉也接近,不能不说功夫到家,费时费心,但味道毫无惊喜,大部分的精力和本事,都花在了花里胡哨的摆盘上,窃以为,已经背离了食物的本意。
我还观察到,这位评委老师时不时会对参赛选手提出一个灵魂拷问,即这道菜式在店里有没有人点?好不好卖?
这问题直达本质,食物做出来,是给人吃的,如果只是炫技凹造型,而菜品本身无人问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这天的决赛场上,还不止一两家存在类似的毛病。而几乎所有得到一致好评的菜品,绝不会舍本逐末,外观得为味道服务。
当然,我们不是要否认厨师的手艺心思,只是希望别忘记初心。日本和尚有一句特别精彩的妙语,说是自己向来不喜欢诗人诗、书家字、厨师菜,以其有匠气也。
我觉得,这同样也不是要否定专业人士的专业水准,背后有更深的用意,说到底,食物得为人民大众服务。
面对一道美食,眼睛可能会骗人,嘴巴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