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消息,12月3日,国新办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会上介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与22个有搬迁任务的省份一道,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
2019年底已有920万贫困搬迁群众实现脱贫,今年剩余的40万贫困搬迁群众各地已完成相关退出工作。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经下半年组织开展全面评估核查,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总的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
赵辰昕介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近1000万贫困群众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是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6000多亿元,加上撬动的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推动中西部省份500多万人在城镇集中安置,城镇安置率达52%,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安置率超过90%。社会发展方面,全面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共复垦复绿搬迁后的旧宅基地100多万亩,推动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少因承载人口过多而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的贫困地区恢复了“绿水青山”。通过对搬迁后退出的承包地和山林打包开发、规模经营,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搬迁户长期收益。
三是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栋栋新房、一个个新社区拔地而起,使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一揽子解决了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问题,完成了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性跨越,为其他国家类似地区的减贫和移民事业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