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水山,去响水洞三十里,其山最高”,宽阔水,因山而得名,因水而知名,因鸟而闻名。今年,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建区的第30个年头,从县级保护区到国家级保护区,30年时间里,当地践行着用保护的理念守护着这里的山、水以及众多的动植物。而立之年,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宽阔水又面临着怎样的抉择?践行四力,请听记者张勤月,王亘采制的报道《山宽、水阔,发展更需好良策》。
山宽、水阔,发展更需好良策
00:00 / -高远的碧空,涓涓的溪流,五彩的山峦。7月,位于绥阳县的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迎来一年中最绿意盎然的季节。
吃过午饭,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昌乾来到位于保护区的研学实训基地,了解正在这里进行野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实习的学生们的情况。杨昌乾说,这是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共享教育结合的最新探索和尝试。
“作为保护区它也是一个分区管理的概念,核心区是严格管理人都不准进,缓冲区是可以搞一些科研活动,实验区可以做一些合理的利用,今年我们把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作为主要目标,应该说还是因地制宜的”。
作为参与者,这条生态保护的探索之路,杨昌乾走了20多年。1997年,当时只有22岁的杨昌乾来到宽阔水保护区,一头扎进深山,成为大山里的一名护林员和管理员。杨昌乾坦言,那时的护林工作并不容易。
“那个时候的矛盾很突出,人走不出去,没有其他就业环境,当时没经济没钱。保护政策是不能砍,但是他要生活必须要砍,他就会去偷砍卖”。
白天巡山护林,晚上值守蹲守,这几乎成了杨昌乾在山上进行资源保护的工作常态。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管理站里面,当时我们接到举报,从太阳山的另外一个方向,拉了一车木材,晚上很晚,我们三个就到上面的岔路口去堵,结果一个大货车开过来,里面木材是大的圆木装满,就和我们发生冲突,反正就是一个念头不能拉走,通过几次大家的交手,我们强硬他就会软”。
记者采访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昌乾
像这样的交手,已经成为了杨昌乾的家常便饭。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在以杨昌乾为代表的护林员们在山上一呆就是8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交付给了大山里的青松翠柏、花草空谷。2001年,宽阔水被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到2007年,因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突出成绩,国务院批复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昌乾说,30年,保护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围绕保护持续的这几十年,我们的数据就会上来,包括我们的黑叶猴,从95年的80只,到我们03年搞科学考察140只,然后我们做专项调查专门做黑叶猴种群数量增加到29群195只,这就是说生态好了,分布地带广了,分布数量增加了,我们保护成果好的一个展示”。
然而,这张成绩单背后,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道题怎么选是摆在绥阳县与保护区管理局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2006年,出于对生态的保护,政府主导对山上实验区一个老茶厂的300余人进行了整体搬迁。2014年,地处保护区的茅垭镇引进了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对搬迁遗留的老厂房进行改造,从事生态旅游活动。但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杨昌乾。
“在改造的过程中,企业方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刚刚建好,环保督查没过,要求必须要拆,有两次来拆,他们来堵工,不让拆,最后还是把它拆掉了。拆了12栋,可能有1000多万,确实还是很伤企业的”。
除了山上的建筑拆除,该公司在保护区外兴建的休闲度假山庄建到一半也被迫关停,如今只剩下几名工作人员看守。刚刚调到茅垭镇任党委书记的方键没有想到,上任后摆在面前的是这样一个残局。
“我们现在整个全镇的经济来源,我们核心的就是旅游产业,但是由于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一定要为生态环境让步,确实是一种阵痛。整个旅游区房屋啊什么的,前期投入的可能全部加起来可能2000万,周边都是规划旅游用地,都空置了。目前整个茅垭镇像样的一个经济支柱产业是没有的”。
记者采访绥阳县茅垭镇任党委书记方键
本以为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旅游产业,但在生态保护面前,当地做出了让路的抉择。同样的困惑也摆在保护区核心区的200多户村民面前。杨昌乾。
“核心区要生存发展,现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这么好,很多路要修通修到,但是我们保护区条例上规定,核心区和缓冲区是不能动,产业不能发展,基础设施也不能修的,所以这一块群众的意见非常大,他们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核心区现在总共有401户,现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搬出去的是102户,没搬的是299户”。
祖辈都居住在保护区的村民龙登禄就是200多户没能搬迁的村民之一,对于村里的发展,他也十分无奈。
“群众现在就很难,国家不准在保护区修公路,我们群众的生产生活确实也很重。没有搬迁的,他的怨声还是比较大。村民现在就是想搞旅游啊,旅游开展起来了,卖东西啊能够带动就满意了”。
记者采访村民龙登禄
村民的诉求,相关部门也看在眼里。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期,要保护还是要发展,面对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始不断思索,联合当地产业发展部门谋划布局,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登利说,如今,一批生态产业已经在保护区落地开花。
“比如说,带动区域的老百姓发展中蜂养殖,这是一个非常契合保护区绿色发展的一个产业。另外我们也在思考,通过我们这边特有的一些物种资源,栽培一些本地的经济物种,比如说像野生猕猴桃。达到既保护了我们森林资源,又发展了我们自己的经济,保护区在这方面应该是大有作为”。
记者采访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登利
除了绿色农产品等产业发展,保护区也正在积极探索和创新,生态教育与生态共享的有力结合,希望走出一条研学基地的创新之路。
“目前,我们保护区是全省的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有大量的中小学生,放假的时候慕名而来,也有我们跟一些大中院校的合作,在这个地方做一些生态方面的,特别是生物方面的一些现场教学,相当于我们最终保护下来的优良资源,大家能够享受”。
这几天,在保护区专门规划的实验区,来自遵义师范学院的师生们就正在这里进行生物多样的学习实训。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副院长何林说,宽阔水良好的生态赋予了他们研究的基础和平台。
“主要是这个地方的植被比较好,这个原始林区植被种类丰富,昆虫的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对他们来说可以从野外的这个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制作都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提升的一个过程,也可以锻炼他的初步的一些科研能力,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
林中的科研在探索,坐拥如此庞大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陷入经济产业发展瓶颈的茅垭镇党委书记方键也没闲着,她正在和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寻找出路。方键说,她始终相信,在不触碰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是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不触碰红线的前提下怎么发展好,利用好我们有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我们一直思考到现在。充分利用好山、水、田园,这三大块的优势,充分利用好青山绿水,打造好我们旅游这块名片,很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