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苗族大迁徙舞》第二集

动静原创精品制作工作室
1652774340
积分商场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贵州留存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24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纪录片《苗族大迁徙舞》第二集。

《苗族大迁徙舞》

《大迁徙古歌》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住在什么地方?
老人们说,住在直米力地方。
直米力平原肥沃又辽阔,
直米力平原好种庄稼,
直米力有宽广的河流,
靠着大河好种田地。
又长又平的大田啊,
齐齐整整并排在平原上,
成熟的稻谷一望无际,
祖先们住在美丽富饶的直米力城。
很久很久以前,棉花产在什么地方?
棉花产在直米力地方。
结的棉桃有鹅蛋大,
我们的祖先很勤劳,
背大箩筐下地摘棉花,
摘棉花来纺成线,
纺成线来好织布,
织成布来做衣裳,
祖先们有吃有穿,
祖先们住在美丽富饶的直米力城。

巍巍乌蒙山,聚居着许多的苗族村寨。大迁徙舞的传承,主要为老年人传年轻人,年纪大的传年纪小的,至今已有上千年传承的历史。

从过去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大迁徙舞在不断的搬演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从当时的舞者身上,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面貌,对历史的敬畏、对细节的把握,都是现今年轻一代表演者身上所不具备的庄严与悲壮。大迁徙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第一场鸡叫舞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的演员队伍中,很多舞者的服饰依然非常讲究。过去人们全都是穿着“城墙服”,男女都是盛装,但在现在的大迁徙舞演跳队伍中,服装已经简化很多。除了重要的几个角色,亦即几个长辈的服装上还背着“城墙服”外,其它大部分演跳者都是便装。

又如,在第二场行路舞中,过去的渡黄河场景是两人结对渡河。在第一对族人安全渡河后,后面紧接着也都是一双一双、一对一对携手同行,他们饮酒壮胆、回身敬酒、结队渡河,甚至连每个老人、小孩、妇女都要敬酒,如此循环,一直到最后的队伍全部过河,体现了族群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苗学研究者杨培德:这种变迁,不只是苗族的舞蹈,现在的全球化对各民族文化的冲击是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就给我们,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留下去,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大迁徙舞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舞蹈语言在现代化的冲击中简化了不少细节,但年轻的传承者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苗族文化。为了满足现代化传播的需求,舞蹈传承者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创新编排,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传播中既有坚守又有开拓,文化的演变也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趋向。

聆听着悠扬的芦笙,观看着这恢弘壮观的舞蹈,我们仿佛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正看见一队队人马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己的家园,跨越万水千山,一路坎坷艰辛的迁徙痕迹。

在大迁徙舞中,无论是舞蹈动作、舞蹈音乐或者舞蹈服装,它们都充当了叙事的功能。有研究者说,苗族几乎调动了一切手段来记录他们的迁徙历史。道具的使用强化了舞蹈的外部特征,可以作为环境的渲染、事件的直接描述等。大迁徙舞中,利用了火把、芦笙、弩、羊角、黄布等道具。

在舞蹈的第一段“鸡叫舞”中,需要有一名长者手持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在队伍最前面照明带路。火把在大迁徙舞中,蕴含着多重含义。火把,既是族人在黎明时分开始迁徙时用的照明工具,也是族人艰难迁徙过程中,在前方终有一丝光明的希望的象征。现在,也会用木棍系上红布来代替火把。

羊角是大花苗族盛酒用的器具。在第二段“行路舞”中,由部族中的长者双手交叉各捧着一个羊角。两名被敬酒者接过羊角,将酒一饮而尽,再将羊角交还。羊角在此片段中的运用,是为了展现部落首领在迁徙途中,对族人们勇闯天险的鼓励,体现出迁徙途中,英雄人物的英勇和大无畏的精神。

弩,在大迁徙舞中,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站在迁徙队伍最后的“护尾”,手中始终端着一把弩,用来保护迁徙队伍最后的老幼妇孺,抵御敌军的追击,防止野兽的觊觎。迁徙队伍中的其他人手持的芦笙,在舞蹈表演的一些片段中,也被当作弩来使用。在第三段“追忆与欢乐舞”中,就有模仿用弩打鸟获得食物的动作。

大花苗自称“阿卯”,传说阿卯支系是蚩尤率领的九黎部族中,最为骁勇善战的一支,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兵器的制造。如今,流传在苗族地区的古歌中,唯有大花苗的古歌中,还有大量关于战争场面的细致描述。所以,有学者认为,如今的大花苗支系,或许就是数千年前,九黎族军队的后裔。

传说,苗族先民为了纪念丢失的故土。因而把“直米力城”绘制在衣服后面的背牌上。四周外沿的方形图案象征着山,波浪形图案象征着河流,中部一块象征着苗族的故土直米立平原,其余间隙中还绣有象征水渠、小路等的图案,大花苗的服饰中,蕴藏着先祖对故土的怀念和对迁徙的追忆。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传说,苗族祖先格蚩尤老战争失利后,带领族群退入丛林之中。为了方便彼此联系,格蚩尤老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吹响六根不同的竹管,来模仿六种不同的鸟叫声,来传递不同的信号。人们将六根竹管合在一起,就制作成了芦笙。因此芦笙不同的音调,可以对应到不同的苗语语调。苗族人对苗语语调有着特殊敏感,通过一定的练习,就能演奏出带有不同的意思的“芦笙辞”。

大迁徙舞在大花苗族中极具影响,如今在各种民族节日及婚嫁祭祀等场合均有组织演跳。这个舞蹈源远流长,世代传承,长期因循,不论农家院坝或者野地荒坡均可演跳。

大迁徙舞具有祭祀的明显特征,演跳这个舞蹈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人和祖先”的对话,以及人和天地神灵的对话,既是为了祭奠在迁徙途中牺牲的族人,也是为了祭奠苗族祖先格蚩尤老英雄业绩,更为了加深民族的族群记忆。

苗学研究者杨培德:从古代人类开始,一出现它就已经有艺术和信仰。这两种精神的世界出现,精神的信仰和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巫师必须用艺术,特别是舞蹈给艺术一种美的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一定带着神圣性,人和人对话,人和神对话,形成了“巫舞一家”,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过。

大迁徙舞是了解苗族千百年来在艰苦环境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种直观载体,这种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漫长的岁月,赫章大花苗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保持着如此古老又鲜活的大迁徙舞,体现了苗族强大的生命力,旺盛的创造力。一个民族保持了自己的文化活力也就是保持了一个民族生存的活力与希望。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在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六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曹野 王涛

责编

钟勇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