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间,微风徐徐,长顺县摆所镇热水村紫王葡萄种植户穿梭在基地中剪枝、除草、施肥,乐此不疲地开展紫王葡萄春季管护工作。
而这,仅仅只是热水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步伐,热水村也变成了产业发展的“热土”,形成了以紫王葡萄为主,生猪养殖、油菜制种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群众迈向乡村振兴大道。
紫王葡萄,旺了乡村。走进热水村,一排排整齐的避雨棚沿着通村道路两侧田地蜿蜒而建,“今年的管护我们用了农家肥,我的葡萄肯定有个好收成,去年我家种了二三十亩,纯收益也有十多二十万呢,销路一点也不愁。”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管护的班殿超一脸笑容地说道。
随着紫王葡萄产业的发展,柏油路、产业路、蓄水池、休憩凉亭等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每年葡萄成熟时,村里自发组织举办紫王葡萄节,原来不知名的热水村也渐渐被人熟知,群众的积极性也逐年增长,在外务工多年的白云乔也返乡回来利用自家田地种起了6亩葡萄。
热水村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紫王葡萄为主导的产业,同时也是全县“四宝”之一,摆所镇也牢牢抓住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与县三原公司合作,今年对紫王葡萄进行新一轮的提质增效。目前,全村种植紫王葡萄3000余亩,辐射带动700余人增收致富。
生猪养殖,鼓了腰包。热水村除了紫王葡萄外,生猪养殖也让群众笑开了花。韦勇一家承包了村里一个养殖场发展生猪养殖,“我们和富之源公司合作,租了村里圈舍,我们两口子在喂,光去年一年,先后卖了两批猪,赚了十来万,近期我又打算再投一批,争取来年多赚点。”韦勇一说起他的养猪场,就打开了话匣子。
自脱贫攻坚以来,热水村建成了5个小单元,可存栏3500头,带动了21户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不仅如此,热水村今年在山地特色循环产业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循环利用畜禽粪污对葡萄进行施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绿色无公害。

油菜制种,强了集体。油菜制种也是热水近两年来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在帮扶单位省检院的帮助下,热水村于2018年争取油菜制种项目,在全村8个组种植制种油菜,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形成了“5555”机制(即每生产销售1斤合格油菜种子,获得收益为6元5角,其分配方式为群众收益5元、村集体经济积累5角、村合作社积累及管理绩效5角,组集体积累及管理绩效5角)。
“去年我们全村种植1486亩制种油菜,按照四个五模式我们村集体经济去年增收近80万元,群众积极性高得很,为下步我村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热水村支书刘正华侃侃而谈。
不仅如此,热水村油菜制种产业还辐射带动了全县油菜制种,2021年以来,长寨街道、代化分别发展了油菜制种。在此基础上,也辐射带动摆所镇共种植油菜1.2万亩。在油菜收成之时,还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和公司合作,合作社统收统销,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热水村将以被列为全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为契机,在产业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让这片土地变成产业发展、留住乡土人才的“热土”,真正实现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
记者 宋恒婷 通讯员 朱琳
编辑 班晓静
编审 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