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安顺、黔南、黔西南三地交界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一方面又是贵州省内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区域贫困的典型。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期,作为全省最后未摘帽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紫云打起“绿色”主意,通过激活丰富的林下资源,把大山的馈赠变成真金白银。
绿色之“笔”绘就甜蜜生活
00:00 / -“快尝一下,看看甜不甜?”
“甜!甜到心里去了……”
这段时间,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啷村养殖的218箱林下蜂迎来了首次秋蜜成熟季。村委会主任秦胜和从蜂箱里抽出蜂巢,用刀切下一小块,晶莹剔透的蜂蜜便缓缓流了下来,他的脸上也笑开了花。“我们产业已经见到效益和希望,感觉心里面很甜蜜。”
打啷村村委会主任秦胜和
打啷村位于紫云最南部,是全县21个未出列的贫困村之一。全村国土面积15.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到1.5亩。交通也极其不便,产业发展非常困难。秦胜和:“打啷村连片的土地很少,以前为了生活,村民们只能到山上去开荒,把树木砍掉种地。可遇到大雨天气,就容易发生泥石流,土质变得越来越薄,第二年种啥啥不长,难以产生效益。”
2005年,20岁的秦胜和背起行囊离开家。在外漂泊十年,秦胜和看到了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却也更加牵挂起村子的发展。2016年,秦胜和回到打啷,并当选村委会副主任。
上任后,秦胜和帮助村民购置猪苗、带领乡亲们播种蓝靛,竭尽所能为村里谋发展,可受资金短缺、生产技术、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打啷村始终难以发展起支柱型产业。秦胜和:“我也想过要在我们闲置的森林底下发展产业,比如说养殖、种植,关键是没有资金、又没有技术,当时就有点灰心了。”
村里的产业难以发展,县城里的搬迁群众同样面临生存难题。
“当时搬到城里没地种、没事做,肯定心慌啊,很着急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小盆说,去年7月,她和家人从大营镇巴茅村搬到县城的新房子里,生活条件虽然得到改善,但心中仍充满担忧和顾虑。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期,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紫云如何“突围”?
山多地少,林地资源丰富,这是紫云的优势。2019年8月,紫云县委、县政府提出“壮大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成立林下经济工作专班,采取“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的模式。县委副书记陈德国说:一句话,就是千方百计盘活森林资源。
“一开始老百姓有点抵触,觉得这些想法复杂、不靠谱。所以我们就将浪风关林场打造成示范点,一是为了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可以解决周边群众就业难题。”陈德国介绍,在产业选择上,紫云遵循既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快速为群众带来效益的原则。为此,林下经济工作专班开启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实地探访和市场调研。“我们现在主要以林下菌的种植、林下鸡和林下蜂养殖为主,技术方面有保障,产销上也比较顺畅,形成整体化开发模式。”
目前,浪风关林场已发展大球盖菇1000亩,养殖林下蛋鸡5万羽、林下蜂300箱,利益联结城东和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00多户,带动610名贫困农户通过长期务工实现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不仅为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了就业保障,还带动了周边多个乡镇共同发展。这一次,打啷村抓住了机会。
去年,打啷村申请到产业发展资金22.5万元,引进300箱蜜蜂。经过3个多月的培育,繁殖出237箱新蜂,向外村销售200箱,获利近十万元。打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向明达:“搞这个项目效益非常可观,我们住在这大山里面,从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希望村里面发展起来,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
打啷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胡波说,根据估算,打啷村现有蜂箱第一季蜂蜜产值可达6.4万元。按照约定进行利益分红,每户贫困户能分到上千元。今年五月,村里又争取到了100亩林下菌种植项目,每天能为周边群众提供近50个就业岗位。胡波:“通过林下经济项目,已经确保我们村237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我们有信心把产业做大做强,保证不会出现脱贫户返贫情况。”
截至2020年6月,紫云全县共有6142户贫困户以量化资金方式入股林下产业,覆盖联结贫困户1.2万户5万多人,户均增收5千多元。县委副书记陈德国说,紫云正按下“林下生金、点绿成金、绿色解贫”的快进键,开启林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加速度。“接下来,首先要巩固好已经产生效益的林下产业,同时要延长产业链,形成长效化、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我的村名叫打啷,养蜂成功好风光。我们有个好国家,处处发展事事帮……”
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村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高兴地唱起了自编的山歌。带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歌声从打啷村飘出,绕过天然造就的秀美山水,穿越景观壮丽的星星峡谷。陈德国说,这歌声传递着紫云群众对产业发展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比蜜甜的期盼。“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产业,青山绿水不再是美丽的贫穷,这些森林就是我们紫云人民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