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博友荟|“博物馆之友”化身文明使者,志愿引领非遗传承新风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1754900760

     8月9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之友·黔韵暑假行”活动在凯里民族风情园再度启航。作为推动文明建设、联结公众的志愿力量,“博物馆之友”志愿者们积极担当文明传承的使者,以“深度参与、文化共创”为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沉浸式非遗体验与趣味互动,吸引公众共同参与文明实践,感受文化魅力,播撒文明种子。

      展板前,志愿之声赋温度:在《银装霓裳》服饰展前,志愿者小小讲解员涂熠晟以青涩且深情的讲述取代刻板介绍,解读苗族银饰上蝴蝶纹样背后的深意:“这是‘蝴蝶妈妈’创世传说的印记,姑娘出嫁时,一身的银饰更是家人沉甸甸的祝福。”这些源于志愿者深入民间、精心挖掘的“接地气”解读,让冰冷的展品焕发情感温度,生动诠释了传统文明的智慧与温情。在体验区,志愿者们热情化身“非遗导师”,耐心指导游客穿针引线学苗绣,巧手翻飞编绳结。“针尖这样走线,才能绣出苗家姑娘的灵气。”在志愿者的悉心传授下,零基础的参与者也能完成一件件带着手心温度的非遗小物,在指尖的实践中深刻体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文明传承的实感。

     “猜猜我是谁”、“你来比划我来猜”游戏区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正是志愿者小雷等精心策划的成果。道具卡上,满载黔东南“文化基因”——“酸汤”、“折耳根”、“米豆腐”、“蜡染”、“斗牛”…… 志愿者们巧妙地将本土文明符号融入轻松游戏,让参与者在玩乐间自然解码文化密码,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认同与文明认知。当一张带有黔东南特色的“草鞋”卡片出现时,参与者兴奋喊出“是牛穿的草鞋,我小的时候看见过!”时,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就是文明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活动尾声,一面由志愿者搭建的“文化共创墙”成为凝聚共识的温暖地标。来自各地的游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纷纷贴上心意贴纸——祝福“非遗长青”,点赞博物馆风采,畅想苗乡未来…… 这面墙,是志愿者与公众共同书写的“文明心愿簿”,密密麻麻的笔迹与图案,如同无数条细流汇入江海,最终凝成对这片土地文化最深沉的眷恋与最坚定的守护。

     “看着贴纸层层叠叠,仿佛看到文明的种子在志愿浇灌下悄然萌发。”志愿者张老师动情地说。“我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明建设的志愿实践者和同行者的召集人。”志愿者们的心声点明了活动的深层价值。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黔韵暑假行”依托志愿者平台,不仅拉近了公众与非遗的距离,更以志愿行动示范引领,激发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共建者’,携手培育守护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新风尚的社会氛围,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周柏武)

三审:宋尧平
二审:陈  果
一审:孔小曼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