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贵阳北门老城墙内,觅历史发展的脉络,“影居”在这里生根发芽。这是一家饮品+摄影的工作室,但老板希望客人把这儿当成快餐生活的休息驿站。这里曾经是老贵阳首富华家大院的偏院,现在是记录历史的创业基地。

点开音频慢慢听更有感觉
00:00 / -贵阳又进入淅淅沥沥小雨的无限循环,“莫听穿林打叶声”,在电台街,雨声穿过文昌阁前的竹林,滴滴落在斑驳的老城墙上,述说历史。“影居”在电台街居中位置,打开两扇船木拼接而成的门,踏过一段门庭小院的石子路,就能找老板寻哥谈谈天。
寻哥说:“我希望大家从这个门进来就会很好奇,这是个什么店?这就是‘影居’一开始起名的意图,我希望大家带着好奇心来进到店内,跟我们作一个交流。进来问一下,为什么这有那么多老相机?还有那么多人的照片?这是个什么店?”
这是个饮品、摄影二合一的店,到店的顾客可以在房间里聊天喝茶,也可以美美地拍照。但寻哥却还想让顾客把“影居”当成一个回忆地。
“来到这里客人无论是谈恋爱、办公、谈事、吹牛,甚至是来哭一场我都很欢迎,不仅仅是来喝杯东西。我不希望别人认为我们是一家饮品店或者是照相馆,我希望的是别人来到我的店里就是为了休息、小憩,给别人留下一段回忆。”
“影居”一开始仅仅是摄影工作室,店也不对外开放,很多朋友都说这么好的地方很少有人看到,很可惜。在今年四月份,专门做饮品的Lexie跟寻哥交流后饮品才得以入驻“影居”。Lexie说,没想到这样的模式还蛮搭。
“我们以前不是在一个店里,偶尔会有些合作。基于大家对摄影师的一定需求,我们就想不如就合作到一个店内,做一个摄影+饮品的套餐,两个产品的结合后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不搭,效果还蛮好的。”
“影居”的装修风格跟很多店不同,它带着“家”的味道,进门是一个小客厅,摄影婚纱、老相机,还有满墙的客人照片装饰,穿过客厅走到一个小院内才看到点餐区,为了防雨院子里安装了玻璃房,晴天时打开窗户能听到鸟叫闻到花香,雨天时闭眼静听雨声,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玻璃房外部左右立着两棵巨大的树,院墙外就是华家阁楼。寻哥告诉我,“影居”以前属于华家阁楼的偏院。
“电台街是以前打仗的时候留下来的,文昌阁就是以前的北门,旁边是华家大院,当时贵阳的首富、老地主,现在已经全家迁到国外去了,现在给他们保留了一个阁楼,我们这里都是他以前的偏院。”
“影居”里藏着很多老物件,花砖、瓦片、古树,每一个都刻着老贵阳。寻哥说:“我们是带着敬畏心来到这里的,我们不能轻视这里的东西,一花一草一木我们都不会动,这些东西比我还先来,这不合适。”
寻哥是个对历史充满敬畏感的人,在装修时他还将许多带着年代感的物件搬进了“影居”。“我们那个门是专门去买的船木,主要起到防水的作用,我们进门踩的都是磨盘,都是去乡下收的,包括门口有一个用石头雕的槽和洗手台都是从乡下收的,那个是他们用来打猪草的。”
Lexie告诉我,这些老物件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客人的好奇心,但他们并不是在走网红路线。而是在对历史做一个呈现。“我们并没有想走网红店路线,我们更希望客人是来享受而不是打卡,让店里简单舒适,让顾客形成一种消费习惯。”
现代化在加速前进,步入“影居”就好像能把速度放缓。寻哥说,快餐化时代能把很多东西带走,但是老贵阳还在。“要是比装修我们肯定比不过其他店,但是我们有这条街、有院子、老房子,这是很多现代化的店比不上的,这是我们和别人差异化的体现,也是我们的老贵阳。”
老贵阳是什么味道?素粉、泡菜、洋芋粑、豆腐圆子、丝娃娃……旭东路煤矿村、大营坡、电台街……很多人开始走街串巷寻找童年,寻哥他们在电台街、在“影居”,留住老贵阳。
采访:许蓉
配音、后期制作:天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