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园群租房集中整治工作,部分二房东以及房东的不配合只是其中一个难点,除此之外,还面临着上门取证难、缺乏地方性法规支撑等难题,如何在花果园建立群租房整治的长效机制?继续来看本台记者的蹲点报道。
“你好,小车河派出所的执法,麻烦配合一下。”群租房整治的第1项工作,就是进门调查房屋内违规改造的情况并取证。然而,敲开门,成为第1个难关。记者一上午跟随执法人员去了6家群租房执法,都吃了闭门羹。
“白天,群租房租客去上班了,敲不开门,我们进不去。即使他晚上回来,但是房东在里面,贴了一张告示‘请不要给陌上人开门’,以此来逃避执法检查。”贵阳市南明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张文安说。
敲门都不应,电话也难联系。
贵阳市南明区住建局租赁科工作人员李兆雄告诉记者,有一些二房东把我们的电话设成黑名单,给我们的联系工作设置了一些阻碍,有的二房东不想让房东知道他违规搭建群租房设施的情况,他会给业主说我们的号码是诈骗电话。”
调查取证难,容易产生行政诉讼。目前,相关部门的执法依据采用的是住建部《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贵阳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和《贵阳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二者对群租房相关规定较为笼统,容易造成执法尴尬。
贵阳市南明区住建局租赁科负责人徐力说:“这两个政策法规主要是针对出租房的,对违规群租行为的处罚措施较为笼统 ,没有有力的法规支撑,导致执法部门,执法成本高,操作环节的效率不高,违法成本很低,根据这两个《办法》,二房东一年一套房最多罚3万到5万,罚了款都还有赚头。”
专业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群租房设立地方性法规。
今年11月23日,上海立法禁止群租,《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禁止将违法建筑、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的房屋用于出租,每个房间的居住人数和人均居住面积要符合上海相关规定。根据《条例》,上海将加大对个人“二房东”监管力度,明确街镇应当对此加大查处和整治力度,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启动执法程序、开展联合整治。
贵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浩表示,群租房的治理需要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建议贵阳市相关部门参考上海、北京等地的管理办法,启动地方性的群租房的立法,对群租的认定形式,包括人均居住面积和人数标准、群租的处罚主体、处罚程序、处罚标准等做出明确界定,还有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为依法查处群租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专家认为,群租房治理还需要在房源上开源节流,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多主体协同的长效管理机制。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王凌松建议: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市中心公租房、廉租房的供应,另一方面引导规范化的企业进入租赁市场,用市场化的方式建立一个安全、规范、便于监管的转租企业体系,在盘活闲置存量房的同时,实现转租企业和市场的规范化经营。在监管层面,以公安和住建牵头,社区街道办、消防,物业等部门配合来共同治理,同时鼓励并奖励 群众对发现的违法群租等行为及时报告,并责成相关部门处理,进而形成联合执法的治理模式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