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科技在线 创新有我丨省农科院:依托南繁基地 推动贵州粮油产业扩面积增单产提效益

动静原创
1672721580
积分商场

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要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来,省农科院加大新种良种培育,借助南繁基地的优良育种条件,实现新品种大突破,助推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这是我们组建的脱水性比较好的基础群体材料……”

一大早,省农科院旱粮所研究员祝云芳和她的团队就在对玉米材料进行编号并脱粒装袋,这批种子将要带到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进行育种。为更好地适应农业机械化,今年,省农科院旱粮所将在南繁基地重点进行耐密植、宜机收玉米品种选育,这组玉米的基础材料已经选育了6到7代。

省农科院旱粮所研究员 祝云芳

祝云芳告诉记者,种子组建一个基础群体到材料稳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遗传平衡,改良选择,再不断自交、选择、淘汰这样循环,经过6到8代才能稳定,才可以用它去参加试验种植。

贵州玉米种植历史悠久,但普遍存在产量低、病虫害严重的问题。近年来,省农科院旱粮所针对玉米重要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及分子育种等方面研究,实现了重要抗病基因的叠加。

省农科院旱粮所分子研究室主任 王伟

省农科院旱粮所分子研究室主任王伟:“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针对玉米的青枯病在第三和第五染色体上找到了两个遗传区段,我们再进一步进行基因筛选,开发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然后导入到普通的不抗的材料里面来,有望生产出抗青枯病的玉米种子。”

目前,省农科院旱粮所已获得抗玉米青枯病种质20余份、抗玉米灰斑病种质10余份,建立了适合西南玉米育种实践的核心种质群体,育成国家、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近百个。

在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们也正在为今年第二个周期的生产试验做准备,要把刚通过国家审定的一级米带到海南进行质量鉴定。依托海南优良的气候条件,南繁基地已经成为贵州农作物育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育种面积超过500亩。

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 周乐良

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周乐良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南繁育种,我们又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兴两优1号’,另一个‘筑香19’各项指标达到了一级米的标准,明年有望进入市场,这样,我们水稻所一下就有了3个一级米,丰富了我们贵州的优质米品种。”

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 王际凤

“我们在三亚南繁基地,每年试点面积大概有200亩左右,每年(加袋)的材料有3万份左右,通过近5年的努力,我们一共有26个品种通过国家和贵州省审定,其中有多个品种进入大规模生产,正在为贵州水稻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王际凤介绍到。

 “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审定、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已超过200个,在贵州优质粮油和特色农业产业扩面积、增单产、提效益上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

张枥丹 杨俊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余跃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