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玉屏有公交车,一个小时一班,只要三块钱,十多分钟就到了。以前路没通就走路,最少个把小时。路也是坑坑洼洼,我们半年都不去一次。现在得空就去,赶场、做玩、干点活,什么都方便。”
12月19日下午2点50分,玉屏县沙水坪村的刘文龙站在村公路上的公交车站旁,今天,他准备乘坐公交车去县城里办点事。
近几年,贵州农村公路取得了长足发展,群众的生活也在悄然变化。方便、快捷,成为了贵州农村公路的代名词。然而,修路不容易,路修好了怎么管养更是难,“三分建、七分养”这句俗话道出了道路管养的重要性。
玉屏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勇说:“三分建七分管养。比如说一条道路花了一百万,道路建好了之后如果在管理养护方面不重视,边沟不畅通、不去疏通,一场暴雨把道路冲毁了,一百万就没有了;如果不去管、不去执法,道路上面乱堆乱放,老百姓无法通行,这条道路也等于白建;重型货车在上面超载来回碾压,有可能一个月、两个月把它全部压没了,这一百万就没了,就出行不了。这就体现出我们管养的重要性。”
沿着沙水坪至洞坪的公路往前走,村民刘昌仁拿着扫帚在道路边沟里清扫。刘昌仁养护的道路长度是3.5公里,每天要上路两次,保证道路的整洁和边沟的畅通。在原来,家里都是靠务农赚钱,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护路,不仅离家近,还让家里脱了贫。
“做梦都没敢想现在通车。车子一直到屋,都方便了。这个3.5公里的路上,我要扯草啊。工资是一公里700块嘛,收入当然提高了,生活也提高了嘛,吃不愁、穿不愁。平时扫地的工资都比以前搞农业强了嘛。”刘昌仁说。
养护自己家门前的路,养护员比谁都上心。翁阳至石灰窑段的养护员杨明超曾是村里的老支书,实实在在吃过交通的苦,深刻体会了交通对村子发展的制约。当村里的公路修好时,这位76岁的老人主动申请加入了养护队伍。“没想到修得那么宽、修得那么好,修起以后,确实群众是满意的。因为原来没得路,路也不通。所以现在路修得这么好,一定要把这路保护好。”
2015年来,玉屏县实施完成了3个乡镇共8.86公里县乡道改造、27个村共31公里通村路、215个村民组共477公里通组路、379公里扶贫路,实现了建制村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全覆盖,内通外联、乡村互通、组组通畅的农村公路网初步形成。
为保障农村公路的有效管养,玉屏创新实施“养护专业队+部门、护路员、保洁员”、分段承包等养护模式,将公路养护与脱贫攻坚结合,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解决公路养护员483名,公路保洁员961名。
玉屏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勇说:“让老百姓形成一种爱路护路意识,把农村公路养好管好。保洁员和护路员对农村公路要进行一个管理和保洁工作,每个村民小组就有两个名额,全县是有700多个村民小组。”
针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不顺、资金不足等问题,贵州今年出台《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为省市县三级财政负责筹集,鼓励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推广将日常养护与应急抢通捆绑实施并交由群众承包。
贵州省公路局农村公路处副处长詹大德表示,全省相继出台了17个技术方面的文件,目前为止,全省总共创建了“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9个、省级示范县47个,“我们也积极开辟农村公路的养护扶贫与公益性岗位,也是吸纳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老百姓,来参与我们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亦工亦农,不离开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