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姜冬霞(中)与曾经的学生们共忆“当年情”。
黑板写满“真情告白”。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摄
夏日炎炎,碧空如洗,校园里的梧桐树郁郁葱葱。49岁的姜冬霞被学生们围绕着,有学生拿出珍藏二十多年的习作本,当年姜老师的朱批一直激励学生笔耕不辍:“希望你保持细腻清新文风”“文学功底深厚,很有独到见解”……
姜冬霞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当语文教师,从教26年,带了13届高三。7月22日上午,新一届高三的暑假课后服务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课间休息中的姜冬霞被一连串的电话“呼”到了操场上,眼前的一幕令她惊喜不已,2001届毕业的多名学生齐刷刷地站在她面前,一声声“老师好”,犹如一杯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暑热与疲累烟消云散。
她上语文课“声”入人心
1999年,26岁的姜冬霞中途接手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这对于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她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我到现在还记得姜老师上第一节课的场景,”毕业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现就职于同济医院的王隽回忆说:“姜老师穿一身棕色的职业套裙,身材娇小柔弱。我当时心里觉得年轻老师没什么经验,未必能带大家走到底。没想到姜老师有一种很奇妙的气场,读个课文就把我折服了,情感之投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不由得你不跟着她学。”
在姜冬霞的影响下,一批学生爱上了写作。已是同济医院放射科副教授的熊颖特意带来了20多年前姜老师朱批的习作本。“每一篇习作,姜老师都会亲自批阅。正是有了姜老师的激励,我才会爱上写作,直到现在还坚持每天写日记。”
她用真性情教学生冲出“低谷”
“姜老师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毕业后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宁说,在姜老师眼里从来没有“孬”学生,不论成绩如何都能在她的班上得到锻炼、学到知识。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宽容他们的错误;也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倾听他们有趣的故事、青春的烦恼、学习的困惑。大家都十分信任她,尊敬她,叫她“姜妈妈”。
2001届毕业生肖波直言,读书期间,他一直是比较调皮的“问题学生”。遇到姜老师之前,“表扬”从来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勋章,他第一次被当众表扬就是在姜老师的课堂上。那一次,向来不擅长写作的他被点名了,姜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念了他写的作文片段,并表扬他把看足球的过程写出了现场感,看得人热血沸腾。“被表扬是有后劲的!”而今在精酿啤酒行业如鱼得水的肖波说,在姜老师的激励下,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当年高考,他考出了高中三年里第二好的成绩,顺利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曾经的语文课代表张媛说,姜老师总能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在她的眼里,学生要么字写得漂亮,要么爱整洁,要么责任心强,要么乐于助人……至今,她都记得考试失利时,姜老师对她说过的话:“考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给你思考未来要怎么做的机会,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义。”
学生为她写满一黑板“真情告白”
2018年11月,姜冬霞持续出现咽部不适,并伴有咳血症状。经诊断,为声带会厌囊肿,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恢复期约需3-6个月,医生建议暂别讲台。
大家十分想念姜老师。同学们纷纷为姜老师写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听着您的课,就十分美好。”开年后,当姜老师提前回到教学岗位时,同学们为她写了满满一黑板“告白”。
曾经的学生武翀继承了姜冬霞的衣钵,现为武汉市第一职教中心机械专业教师。“姜老师是我的榜样。”武翀说,姜老师一直潜心研究教学教法,深耕课堂,轻负担,高质量,被学生赞为“无作业女神”,她更注重立德树人,追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