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六个“贵州生态日”。自2017年将6月18日设立为首个“生态日”至今,五年来,生态日已成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从河长巡河到林长报到,一项项绿色制度不断推出,贵州持之以恒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跃升,今天的《贵州10万+》来看贵州向“绿”而行,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2021年,贵州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守住一湾碧水向东流,这背后,既有铁腕治理,更是制度创新。
为告别“九龙治水” 打破“行政壁垒”,2017年起,贵州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活动作为生态日的常态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2017年06月18日这条新闻《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 贵州省启动6·18生态日主题活动》阅读量就超过10万+。
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的五级河长制解决了“分水而治”的难题。此外,贵州还首创了从省到乡的四级“双总河长”,在全省设立河长2万多名,并招募了民间义务监督员,“民间河长”联手“政府河长”,在全社会形成爱水护水的氛围。
金晶是都柳江榕江段的民间河长之一,任职2年多来,他每周都要到所管辖的断面进行巡查,并反馈所发现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两年的巡河工作中,发现了非法倒垃圾、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百余起。现在河水越来越好,大家保护河流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水清了,岸绿了,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到2020年,贵州已经成立700多家水企,天然饮用水产量增长至720.6万吨,排名上升至中国第3位。
在铜仁市,农夫山泉、屈臣氏等一大批知名水企闻水而来,泉都、清心露等一批本土企业因水而兴。
石阡县泉都矿泉水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副总许振基说:“优良的一个生态环境所孕育出来的矿泉水,富锶、弱碱、小分子团,而且是温矿泉。产品主要是销往珠三角区域。满产的话,那我们的年产值将超过5个亿。”
深耕水产业“蓝海”,2021年铜仁市天然饮用水产量突破300万吨,规上水企缴税突破1.8亿元,是2016年的12倍。全市水及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绿水含金,青山有价。从2017年到2021年,5年间,贵州绿色经济增幅高达8%,增长速度领先全国。咬定青山,这些年,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自2015年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都要组织五级干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至今已连续8年,带动全省完成营造林377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12%。
为了实现“林长治”,去年的贵州生态日上,全省五级林长正式报到,去年贵州生态日播出的这条《贵州发布2021年1号总林长令》的新闻阅读量也超过10万人次。
履职一年来,他们的工作落实得如何了?
在长坡岭国有林场,工人们正在为红托竹荪覆膜。今年初,林场引进了一家贵州企业发展林下产业,已经种植了竹荪400亩。
贵州征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程鹏说:“以林养菌,遮阴程度、土壤都很好,林下种出来的绿色生态绿色产品,口感、品相和经济效益都会好一些。以菌养林,菌棒产生营养渗透下去的话,供树生长。”
贵阳市长坡岭国有林场管护站站长、村级林长郭健告诉记者:“按照竹荪的售价分红,企业大概占了55%左右,我们占45%。”
守住青山,抱得金山,林下+的探索帮助长坡岭林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而作为环城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贵阳中心城区的长坡岭公园也让市民享有更多城市绿色空间。
“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83%,是贵阳市的天然的森林氧吧,今年3月1号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到5月底,总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贵阳市长坡岭国有林场场长 、乡级林长田峰说。
贵阳市民伍婷婷在公园向记者展示了在公园发现的甲虫,她说:“公园的植被非常天然,动植物非常丰富,一路上发现了很多甲虫,还有蛙类。”
从“绿起来”“美起来”到“富起来”。现在贵州GDP中超四成为绿色经济,青山变金山,“颜值”能变现。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不断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实现绿色发展,让群众分享更多绿色红利。
杜娟表示:“生活在贵州非常幸福,环境越来越优良成为了贵州的一个生态名片,对经济以及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都非常好。”
铜仁市民万琴说:“贵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贵阳市民郭施浪说:“这几年我们确实感受到山地公园省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爱上高颜值的贵州。”
黔东南融媒 铜仁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