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诗心映山河,天意在中华,古典诗词中的中华与华夏意象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4722742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中华”与“华夏”,这两个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密码的称谓,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不断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凝聚成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激昂着我们的豪情,沸腾着我们的热血。

来源:人民网

“高广融结,实维中央。宣气报功,利彼一方。”这四句“诗经体”诗歌出自宋代“郊庙朝会歌辞”中祭祀山岳海河的神圣献歌,而如此崇敬“天下维中”之理念,从传世文献上考据,可上溯至古老的《尚书》与《诗经》。

《尚书·周书·武成》载武王之言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华夏”二字首次以文明共同体的姿态登上中华文明的历史舞台。语句大致是说,华夏和蛮貊各族的人民,无不遵从武王我所信奉的天命。而《诗经》中明言“中国”凡七见,“中国”二字出现了七次,最具代表性的是《诗经·大雅·民劳》有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句大致意思是说,爱护居天下之中的京城镐京的百姓,以安定安抚四面八方的诸侯国。

与《诗经》中把“中国”理解为“京师”与“王畿之地”不同,其实先秦“百家争鸣”中早已大大拓展了“中国”与“天下”的“空间”。至迟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中便认定,“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这样的“人间清醒”,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接下来解释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由是,九九八十一,我们的大中国“赤县神州”,也便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了。而“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之说,意义重大,这是将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符号,镌刻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来源:新华社

“中华”与“华夏”紧密相关,但具体含义因不同的使用场合和语境而存在差异。如,“华夏”可能更偏向文化认同,而“中华”可能更多指向地理或政治实体。“芒芒在昔,悠悠结绳。太朴未散,玄化沾凝。羲皇继踵,三代相承。五德更王,文质迭兴。”很显然,这是对于三皇五帝等等歌功颂德的庄严诗作,出自西晋潘尼《后园颂》。这里的“后”指“君王”;因此,“后园”不是“后花园”的意思,当指肃穆崇高的祭祀场所;“后园颂”里也全是对于历代圣君的赞美。西晋潘尼《后园颂》有云:“华夏既宁,八荒静谧。”这里,“华夏”与“八荒”对举,华夏居中,八荒在外,但毫无疑问,最被歌颂礼赞的是天下整体的安宁静谧清平乐,华夏与八荒已肯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来源:人民网

“胡琴琵琶与羌笛”,万国来朝,开放包容,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盛极一时。虽天下归心,但中外有别,这也是极为明确的。如,对于日本、新罗来访的“遣唐使”等,以及唐朝前往出访的使者,唐诗里也有着明确的“中华”晓谕。中唐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称赞“日本僧智藏”说:“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贾岛《送褚山人归日本》诗曰: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

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

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归程数万里,归国信悠哉。”朱少端《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也有云:“禅客祖州来,中华谒帝回。腾空犹振锡,过海来浮杯。”

中唐窦常《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有曰:“正朔在中华。”陶翰《送金卿归新罗》有云:“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诗曰:

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

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

鳌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

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

而从该诗首联“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判定,这位新罗来大唐的“朴处士”,在大唐已生活了好几十年了。至于“中华语”,必定早已流畅精通。

来源:新华社

中唐武元衡《出塞作》有云:“虽云风景异华夏,亦喜地理通楼烦。白羽矢飞先火炮,黄金甲耀夺朝暾。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谒明光一报恩。”“楼烦”之称,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胡国名也”。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武元衡《出塞作》此处当指向唐朝西北的对外战争。但唐朝是一个突出的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周边还有突厥、吐蕃、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迥异于华夏的,当然不仅仅是风景而已,唐代诗人往往在诗中用“中华”或“华夏”来强调中原文化的优越性、自豪感,但文化的主流趋向,实质上仍是多民族共融相生的共同发展。

其实不仅唐朝如此,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大历史观总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来源:人民网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重读古典诗词中的“中华”与“华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昔日的荣光,更是文明基因的永恒脉动。从《诗经》《楚辞》《乐府》的吟唱到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张扬、敦煌壁画的色彩、西域乐舞的旋律,以空间距离丈量文化认同,文明的真谛不在于固守边界,而在于永不停息的自我更新与对话。在五千年文脉的流转中,中华与华夏早已超越简单的地理指称,升华为充满张力的文化符号。当重读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当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诗心映山河,天意在中华,古典诗词中的“中华”与“华夏”便不再仅仅作为文学意象,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血脉相通的文化密码,“中华”与“华夏”已构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家园。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