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沛林)

86年来“我”温暖了一家四代人
00:00 / -现在的“我”是躺在瓮安县猴场会议纪念馆里的一床旧军毯。历经86年的岁月洗礼,虽然“我”的“皮肤”已经泛黄,但“我”与一家四代人的故事却依旧温暖感人。
1935年1月1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战士在经过余庆县时,看到坐在一间破旧茅草屋门口冻得瑟瑟发抖的一位十五、六岁少年黄太武。那时的黄太武蓬头垢面,穿着一件红色的破旧衣裳,半截裤衩子,鼻子已被冻得通红。走在队伍前面的一名战士向黄太武问路,回答完红军的问题,黄太武又蜷缩着身子,耷拉着脑袋蹲在墙角,不停地用手搓着身子取暖。
看到黄太武冷得瑟瑟发抖,一名红军首长便把“我”从背包里拿出,盖在了黄太武的身上,黄太武使劲地把“我”拽紧在身上,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要知道,那时的“我”可是这名红军首长过冬的唯一御寒物件。
从那时起,黄太武就成为了“我”新的主人,“我”也成了他生命中最珍视的“家人”。新中国成立那年的冬天,黄太武结婚了,第二年,女儿出生,取名黄平珍,意为珍惜红军带来的平静生活,而“我”也成为了第一件盖在黄平珍身上的温暖物件。岁月如梭,“我”就这样陪伴着黄太武一家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平时一家人总会把“我”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黄太武说,“我”就是他们一家人的传家宝。女儿黄平珍也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缠着爸爸给他讲述红军的故事,讲述“我”的故事。
1969年,23岁的黄平珍要出嫁了,因为贫困,黄太武不能给女儿准备一件像样的嫁妆,只能把传家宝一样的“我”作为女儿唯一的嫁妆带到了瓮安猴场,希望“我”继续陪伴女儿生活。1988年,外孙女王艳考上了大学,作为外公的黄太武又把“我”送给了王艳带到了大学里,希望“我”背后的这段温暖故事能激励着她努力学习,王艳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又完好无损地回到了瓮安猴场黄平珍的家里。后来,黄平珍的儿子结婚生子,在带孙子时,黄平珍依然把“我”盖在了孙子的身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款式和质地的被子也被搬进了黄平珍家,“我”的历史使命也告一段落。但黄平珍一家却说,“我”温暖了他们一家四代人,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的功劳,黄平珍的丈夫王振禄还特地做了个箱子,将“我”保管起来,并给“我”取名“红军毯”。
2004年,猴场会议纪念馆对外征集红军长征文物,黄平珍杵着拐杖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了纪念馆,给“我”找了个新“家”。从此,“我”静静地躺在纪念馆里,迎来送往,无声地述说着这段有温暖、传承的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