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倾囊而出的“营建达人”董朱英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26922920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前,有井名“双井”,实际只剩下一口。据说过去水井壁有“民不能忘”“棠荫长留”的石枋,那是毕节老百姓为感念董朱英设置的。七星关区城区砂石路亦曾有“民之父母坊”,1938年由于抗战修建川滇东路便于汽车通行被拆除,也是乾隆22年(1757)由毕节绅士兵民捐资为知县董朱英所建的,又称“万民坊”。正如路元升在《重修真武庙捐置市房生息禋祀碑记》中所说“公善政不可枚举。”

旧时双井寺

董朱英(1708—?),本姓唐,字陶然。对于他的籍贯素有争议,有说原籍顺天的,也有说原籍嘉定的。从他自称“顺天董朱英”和其女嫁与嘉定著名学者王鸣盛之长子看来,似可推定董朱英原籍为直隶文安(今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后居江苏太仓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董朱英乾隆元年(1736)中举,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第三甲第二百一十四名进士。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才有机会补湖南宝应府新宁县知县之缺,但不知什么原因未赴任。直至乾隆十九年(1754),才得以出任贵州大定府毕节县知县。

董朱英任毕节知县时,“兵刑赋税局厂诸事未易厘剔,兼之黌宫漫漶,书院倾圮,苗夷顽梗,皆急需整理”。他在施政中,“恤刑、宽役、监督鼓铸、解运厂铅皆有法,既不悞公,亦不病民”。贵州宝黔钱局设在毕节,知县有监督的职责。宝黔钱局每年需铜五十二万余斤,其中滇铜占75%,黔铜占25%。董朱英和威宁州商定,全部改用威宁产的黔铜,由每百斤加耗十一斤减为五斤,节省了一大笔运费。赤水河渡船一直规定“担负行人制钱一文,货马驮物制钱二文,其空身和京运差使半文不索”,董朱英认为不合理,便规定每驮铅斤给渡船钱五文,使渡工劳有所获。过去儒童考试要自备试卷,董改为官家代备;新进的儒童照例都要自备公堂宴席钱,董也予以豁免代备。乡试会试得中者董朱英“厚送赆仪以示优”。二十一年(1756)春夏之交,毕节大旱,小麦绝收,董朱英捐赀派人到四川运米贵买贱卖,延续三个月之久,“活人无算”。经两年时间基本理顺政务后,董朱英组织编纂《毕节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为毕节第一部县志,留下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参加篡修者欲将董朱英的善政列入,董令“概行削去”。

他任职从乾隆十九年到二十二年,短短四个年头,修建、重建、扩建毕节县境各类建筑多达数十项,“将前任诸公所有志未逮之端,一一修举,无少缺略”。一般而言,地方官为了留点名声,总要搞点工程,作为看得见的政绩。但像董朱英那样的父母官,实在罕见,套用现代语言,完全称得上“营建达人”。他重建文峰塔、文昌阁并戏楼、坊表及道路,建东壁轩、文庙、洗心寺、先农坛、玉皇阁、武侯祠、关帝庙、观音阁、三官堂、杨泗祠、忠孝祠、节义祠;树各类坊表20座,在歧路叉巷建坊并设门栏;重建关梁如北镇关、七星关、桂花桥;增建善济院,栖流所。董朱英还修建了县城至何官屯、观音桥、鸭池、白家哨的道路,“治一切险仄津梁道路,无分本境邻境俱便”。

清乾隆时期毕节县城

毕节是清初由卫改县的,是个穷县,盐税加杂税不过五百来两。康熙年间施行“摊丁入亩”,贵州户籍未定,还是田赋、丁银分收。毕节每年丁银实征才七十两。邻近的平远州年征耗羡银二十二两,估计毕节县顶多有二十两。经费不足,又没有钱庄可以借贷。董朱英便创捐重修祖师庙、奎星阁、城皇庙,县太爷带头捐,绅商自然得跟上。有不少项目董朱英干脆就自己掏腰包,如捐俸为灵峰寺“筑基、树坊、凿泉、砌沼、建桥、修路”。路元升在《新开灵峰寺泉凿池建桥碑记》中说“(董朱英)偶过灵峰古寺,知寺僧饮水远三四里汲取,寺前田亩稍旱辄槁。候鸠工,向寺后凿山得泉,砌石沼于寺,开沟引泉入沼,使之流出寺前灌溉,沼上架石桥往来。又重拓山门、山径,甚备”。捐建七星桥;捐俸扩建县署、关圣庙、厉坛、南门接官厅、锁水亭等。捐银增置石缸30余口在城内贮水防火。

考虑到有些事项需要长期运转,董朱英采取“息银”办法,捐银两百两给客长尹吉山运营生息,用于每年周济额外孤贫。毕节县儒学教谕吴纪《邑侯董公内升部员外郎去思碑记》云:“毕邑书院,颓废鲜存。公拓地重建讲堂、学舍,斋厨毕备,延请路进士名元升者为都讲,肄业生童济济。”董朱英不仅重建毕节松山书院,还捐银两百两交庠生盖天章等收领生息,作为书院每年延师及修补费。文庙春秋二祭,照例由盐商屠户轮流供应,董每次都捐银二十四两,后来又捐银两百两,生息供社祭用。捐银购田及屋,每年的租赁收入作为南霁云祠和真武庙祭祀用。“悯念营兵,捐银起利,犒劳赉之”,董捐银二百两,借给客长尹吉山、陈圣登领用生息,作为每年犒劳营兵费用;他在处理政务时,“驱遣胥役,必贻腰缠;检验尸骸,每捐棺木”。

董朱英捐出的最多一笔是重建毕节七星桥。具体数字在毕节教谕吴纪撰《七星桥碑记》中只是说“捐俸金择吉旦鸠工”,也是在吴纪所撰的《去思碑记》中就记载为捐银一千五百两。《大定府志》则记为若干两。不过可以肯定不是几十百把两银子能解决的。

七星河两岸悬崖峭壁,杨慎称为“蜀之西南关之雄险者七星也”,过去是“竹篾为缆,排船为桥”。明永乐十四年(1416)守御千户朱显中改建为“以铁代竹,连环为锁”的渡桥,但是“时有倾焉”。因此,明弘治年间建为木桥。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梁桥。清初屡毁屡建。乾隆九年(1744),贡生王宽等呈请官府拨款,知县劳孝舆委托典吏金觐实施,在原桥址下建四跨石礅木梁桥,桥上建廊。十九年(1754)又毁于火灾。二十年(1755)董朱英捐银令金淑国、金如烑组织复建,改为双跨石礅木伸臂梁桥,“用大木三层叠盖,即二三马驼并行,不克震动。上覆瓦房一十四间,每间内两旁皆设坐槛,槛外设板窗,以蔽雨雪”。两头各建坊表一座,设桥门启闭。“斯桥之作 ,不惟吾邑之民群沾利泽 ,凡四方有事于兹土者 ,无不共仰景行焉 ” 。董朱英考虑到“桥房陶瓦、板窗不免岁久破损”,于是又捐银二十两,交给生员秦学瀚(乾隆二十六年辛已恩科进士)、金溢国运营,每年利息按三分计,息银六两交给岁贡生金淑国父子用于修整桥梁。如有结余,兼修城隍庙等。开支由秦学瀚等联名出结送县衙查核。如当年无须修整,则将息银继续运营生息,呈县备案。董朱英采取“每年利息按三分计”,是有依据的。乾隆五年(1740)《大清律例·户律·钱债·违禁取利》规定民间放贷或典当财物,利率不能超过三分。官府将母金生息称为“息银”“余利银”,也得按此利率执行。

如今的七星桥

粗略算一算,董朱英捐银有具体数字记载的已达一两千两了。乾隆年间,贵州的知县年俸也就是四十五两,养廉银是五百两。同治《毕节县志稿·经费 》载“本任县官每年养廉银五百,俸薪银四十五两”。据乾隆《平远州志》,从五品的知州俸银也才八十两,养廉银六百两。董朱英捐出的廉俸银真正是倾其所有了。吴纪《邑侯董公内升部员外郎去思碑记》云:“谓公以仁存心而家素饶裕,遇事辄取家资处置,不惟廉俸”。不光是捐光自己的廉俸银,还从家里拿银子来做这些事。在上任之初 ,董朱英曾写下“清 、慎 、勤”三箴,他的确做到了言出必行。

毕节老县城

由于董朱英治理毕节政绩突出,乾隆二十二年(1757)考功第一,提任为礼部员外郎(从五品)。离任时县内士绅兵民传告相送,建生祠于城隍庙,立去思碑以纪念董朱英治理毕节的功德,并捐资树“民之父母坊”。此后董朱英事迹不详,仅在道光《临邑县志》中记载,乾隆三十年任临邑知县。不知是何缘故,官越当越小了。《大定府志》记载:“董朱英之治毕节也,有贤声,元升尝作《灵峰寺碑》以美之,词义可观。惜无谱状可稽,姑言其概,以俟后之君子焉。”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对他有这样的评价:“敦笃恺悌,学问宏深,而其经济才又豁达俊伟,肆应咸宜”,是很准确的。

编辑

曾璐

责编

飞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