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至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昨天下午,贵州代表团抵达郑州驻地。今天一大早,贵州代表团的422名运动员、教练员就展开了为期两天的比赛地场地适应性训练,全面进入“备战”状态。
据了解,参加本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贵州代表团将参加龙舟、独竹漂、射弩、陀螺、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14个大项、91个小项竞赛项目,以及10个表演项目的角逐。
位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篮球场的陀螺训练赛场,来自贵州荔波的陀螺参赛队伍也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可刚一进入场地,教练何学军就发现了问题。
“到这边以后这场地不一样,太阳光太亮,(场地)反光太强,运动员在看陀螺的时候看得不太准,对进攻还是有影响。”贵州代表团陀螺队教练员何学军告诉记者,接下来队员们会把握好这两天,加强对场地的适应,努力把心态调整好,打好每一场比赛。
据了解,陀螺队在紧张“备战”的同时,在郑州龙湖公园的水上训练基地,来自贵州凯里的龙舟队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仅在18岁左右。
在贵州代表团龙舟队教练员文朝汉看来,年轻的队伍有着自己的优势。“主要是有冲劲,(这里)和我们在贵州红枫湖训练的水域都差不多,这两天我们管主要是对熟悉一下水道,找一下我们队员之间的配合、桨下力度,统一一下大家的思想,对他们的期望是很大的,但是比赛很残酷,尽量争取吧。”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自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举办以来,除了表演项目,贵州省一共夺得金牌48块,其中龙舟竞赛项目先后斩获金牌25块。
而在本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龙舟、独竹漂、射弩依然是我省优势竞赛项目,陀螺、板鞋、高脚、押加也有夺冠的机会。
不少运动员表示,在本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上将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会以平常心对待。“结果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年轻的队员们得到了历练,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氛围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