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西南腹地,贵州以“沉积岩王国”“喀斯特王国”“古生物王国”的三重桂冠,向世界展示着地球演化的壮丽史诗。
图:龙元彬
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是地球史诗的注脚,每一道褶皱都是地质运动的诗行。这里的地质遗迹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一部镌刻在岩石上的生命通史,一座跨越时空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在全球地质学界,贵州早已被视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圣地”。
而今天,当传统认知中的地质资源被重新置于生态文明、科技文明与人文文明的交汇点,这片土地正向世界递出一张超越时空的科普名片,从学术殿堂走向公众视野,成为地质科普的世界级高地。
沉积岩王国:地球演化的“石质图书馆”
贵州的沉积岩地层是一部巨厚的无字天书,其累计沉积厚度达数万米,完整地记载了从九亿年前的新元古代以来地壳沉积的演化史、生物的进化史,蕴藏着无数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和地质遗迹,是人类了解自己地球家园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贵州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典型沉积岩地层,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一些地层单位划分、对比的标准。
剑河县五河剖面的南沱组的冰碛砾岩记录着“雪球地球”的极端气候;贵州首枚“金钉子”落户于剑河县乌溜-曾家崖剖面,成为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苗岭统乌溜阶)的国际标准,确立了地球寒武系“生命大爆炸”的重要时间节点。
同时,贵州是世界上三叠纪地层最具代表的地方,拥有六项“世界之最”,是全球地学界公认的三叠纪科学研究圣地。如全球最宏伟演化历史记录最详尽的三叠纪浅海-次深海过渡带,完整记录了海平面反复变迁,这在全球是独树一帜的;全球保存最好研究程度最高的三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大贵州滩(GBG),不仅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最理想地区之一,更是将2.5亿至2亿年前的古海洋环境完全封存。
而黔北一带的红层地貌、红色精神及酱酒文化呈三足鼎立之势,绘制了一幅“星河倒挂穿林海,红歌美酒映丹霞”的山河画卷。
站在当下,贵州沉积岩王国不再只是沉默的地质标本,正在转化为生态智慧启迪的立体教科书、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力。
喀斯特王国:地貌塑造的“天然博物馆”
2亿年前,贵州还是一片汪洋。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去,碳酸盐岩层在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下,开启了一场跨越亿万年的雕刻运动,形成了如今占全省国土面积61.9%的喀斯特地貌,从锥状峰林到溶洞系统,从天坑群落到地下河网,这里集中展示了喀斯特发育的全生命周期。
在黄果树瀑布,湍急水流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直观演绎着水滴石穿的地质力学;在平塘FAST天眼所在的大窝凼洼地,正以“宇宙之眼”与“地球之耳”的双重身份印证着流水侵蚀与重力崩塌的协同效应;在绥阳双河洞,以437.1公里实测长度问鼎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多层洞穴结构活脱脱就是一部岩溶水文演化史。
张霆 摄
在万峰林,纳灰布依族村寨将地质研学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用布依古歌诠释喀斯特农耕智慧;在马岭河峡谷,千瀑飞下在嶙峋崖壁间冲刷沉淀,形成“岩壁凝乳·银河坠谷”的钙化地质奇观。在织金洞,被誉为“喀斯特洞穴百科全书”的洞穴沉积物则用生长纹层述说着百万年气候变化史。
除此之外,乌江百里画廊的水陆二元系统、荔波茂兰保护区树木根系在岩层间交错穿插、黔金丝猴在垂直绝壁间腾跃、盲鱼通过声呐系统在暗河中指引方向等,这些特殊的种群构成了黔中大地的“诺亚方舟”。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从来不是发展的阻碍,贵州人民正在用最智慧的方式,在最坚硬的土地上开出最美丽的花。
古生物王国:生命起源的“基因密码库”
在贵州连绵的群山间,埋藏着地球生命最深邃的密码。这片被称作“古生物王国”的土地,将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镌刻在岩石书页之中。从新元古界至第四系地层中均含有古生物化石,共计20多个门类、200多科、2000多个属、4000多个种。
瓮安生物群的动物胚胎化石,改写了多细胞生命起源的时间坐标;凯里生物群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着奇虾的复眼结构、纳罗虫的神经索痕迹、微网虫的矿化骨板及蠕虫的软组织结构等,共同构建起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的全景图谱;贵阳生物群、青岩生物群、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海洋化石,则揭示了二叠纪大灭绝后三叠纪生命复苏演化的奇迹,谱写了中生代海洋霸主的“发家史”。
贵州犹如一座天然的生命博物馆,每一件以生命为代价而永远定格在其中的展品,都有可能成为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与演化这一终极命题的关键密钥。
当贵州地质精华被浓缩进省地质博物馆,使受众在VR技术中体验“坐地日行九亿年”的认知革命,重新定义科普教育的时空维度。当贵州4处世界自然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及7处国家地质公园串联成为科普网络,让抽象的地质术语变得触手可及,成为可感知的自然叙事。在科学与人文的共振中,贵州将以沉积岩为纸、喀斯特为墨、古生物行文,谱写将地球科学神圣殿堂化作全民共享科普高地的壮丽诗篇。
(作者:李纪,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古生物与地层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