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六十多位年轻绣娘正指导着老手艺人的针法和绣样。在传统技艺传承中,常见的“老带新”模式在这里变成了“新带老”。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是麻江县引进的一家文创产品生产的企业,公司致力于手工刺绣、蜡染、扎染、型糊染等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的方式,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生机。在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传统手工技艺交相辉映。绣娘们借助智能机器的帮助,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完成复杂的刺绣图案。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还让绣娘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公司总经理刘天宇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只能依靠手工刺绣维持生计,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现在有了智能机器的帮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创新是文创产品的灵魂。公司注重工艺创新与产品设计,独创了连续图案型糊染、手绣数字化誊稿、滚筒拉布染布、自动控制气动植物染布等工艺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了非遗手工艺品的高品控规模化量产。
刘天宇介绍:“在刺绣生产流程中,描稿耗时较多,传统描稿效果差且效率低。公司研发定制的数字化誊稿机,生产效率能提高15%至20%,且能实现标准化誊稿。”
为了更好地推广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公司还开发了文创文旅大数据系统、绣娘管家生产流程管控系统和面向全国市场的“贵州绣娘”小程序,进一步打通了线上交易平台,助力贵州绣娘做大做强。
在公司文创展示厅,一排排形状各异的文创产品整齐地陈列着,仿佛在静静等待与有缘人的美丽“邂逅”。
刘天宇兴奋地介绍起新产品:“这款白蛇、青蛇玩偶文创产品,结合了传统刺绣与京剧脸谱,并运用AI系统生成,是公司最新开发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参加10月份2024深圳国际礼品展览会的主打产品之一。”
近年来,公司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与流行时尚,运用多种苗族刺绣针法完成工艺及纹样的创新,推出的土布拼布、蜡染公仔、BORO文化褴褛风系列等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凭借创新,公司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多地,还拓展到了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
“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不仅打开了国内外市场,还吸引了一批热爱非遗技艺、富有创造力的95后、00后大学生加入非遗产业化工作。目前,公司已吸引来自10个不同民族的六十余名设计师。
龙昌丽是公司设计师组的一员。2020年,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绣娘订单班”毕业后,加入贵州绣娘。凭借对非遗和文创产品的热爱,她一路成长为公司厂长。
“作为土生土长的苗族人,我以前总觉得非遗不会受到太多人关注。但当我们把现代创意与传统技艺融合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它。”龙昌丽开心地说。
随着现代科技创新的运用,贵州苗绣已逐步成长为工坊大产业,让非遗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经过探索,公司走出了一条“专家团队领导,协助大学在校生培养,大学毕业生与实习生负责设计与管理,培训带动乡村妇女就业”的成功之路。目前,公司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签订订单式人才定向培养协议,成立“贵州绣娘订单班”,直接吸纳毕业生就业。公司已为麻江县培训绣娘上千人,上千名绣娘在各村级刺绣工坊实现了灵活就业。
全新模式和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不断推动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非遗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这些非遗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涵盖工艺品、服饰、鞋帽、软装等品类,上千款产品走出麻江、走出贵州、走向全国,成为麻江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