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民生路原本是我私藏的一条贵阳觅食线路,好长时间不去,前两天到“张记葵花”买几斤五香花生,从蔡家街走过去,一路人山人海,叫我大吃一惊。
大概了解一下才知道,一年多前启动的民生路改造工程结束后,这条在我看来是全贵阳最具烟火气的街道,已经摇身一变成网红,不复当年土鳖风了。
话说我从小在旁边的忠烈街长大,小时候,民生路就是个典型的马路菜场,外婆经常带着去买菜,对我而言着实有一点别样的情感。久之城市管理逐渐规范,菜场也就迁到了室内,我私心以为,是全城最好最体贴的菜场之一。不仅仅是品类齐全,也确有好几家不错的出品,比如水豆腐、盐菜肉、卤味等等,还有一家没有名字的夫妻档经营的脆哨。
说来惭愧,自从菜场搬到二楼,我就一下子迷失了方位。本来准备顺道买一两斤脆哨寄给北京的朋友,结果东找西找,就是不知道那家摊点何处寻觅。好在菜场里的经营户们都很热心,给我一通指点,终于发现,之所以路过之后视而不见,全因为女老板躲在后面,再加上接近菜场关门,脆哨已经收了起来。
说白了,以前买脆哨,纯靠看脸找摊,我认得的是人脸和门脸。
有个老友说,真正的贵阳本地人买脆哨,各有各的隐藏款,绝不跟风买那几家大品牌。窃以为有道理,反正我们是靠自己的嘴巴尝出来后做选择。而且,送人的话,要是还买那几家,不如省点事直接在某宝上订,免掉自己跑腿,甚至连快递费都不用花。
民生路变成了网红街,至少在我看来,真能代表一点贵阳的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未红之前,这条路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生”路。最基本的民生,无非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本地人真在这里生活。民生路的好处就在于,不是硬生生拼凑起来给外地游客购物消费。
好些店铺摊位,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已经融进市民百姓的日常。老主顾来了,不需要问,就知道需求,再有几句寒暄,立马有了人情味,这才是烟火人间的气息。
当代学者胡俊修有一本《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的学术著作,以武汉为例,讲到了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多重需求的交织作用下,从初期菜贩搭建菜棚,到商人投资修建私人菜场,再到市政参与管理并纳入规划。
胡俊修写到,“菜场自然生长在人口稠密、普通居民集聚的地方,售卖物品种类广、齐、多的优势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菜场比露天有更好的购买环境,定价卖菜降低了市民上当受骗的概率,即使遇见缺斤少两的欺诈也能返回理论,每日清晨提着篮子去临街的菜场买菜成为市民生活的‘开门三件事’之一。菜贩也无须‘看天’营生,免受风吹雨淋,菜场业务繁盛,生意稳定,去菜场卖菜成为菜贩首选之地。对于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老百姓,只要有实际需要,他们乐于接受他们认为对自我有利的东西,从而抛弃旧的而采取新的生活方式。……此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今日。”
对了,懂的人都懂,任何现代城市里,本地人爱逛的菜场周边,都有美食,而且是靠谱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