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南方独家对话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1
00:00 / -
南方独家对话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2
00:00 / -
南方独家对话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3
00:00 / -
南方独家对话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4
00:00 / -本期领读者: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获工学硕士,199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工学博士。1996年晋升研究员(社会科学类),2000年起担任上海东华大学博导。其中1997—1998年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客座研究,1999年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客座研究,2006年赴大英博物馆客座研究。
长期从事纺织科技史研究,主持完成了东周纺织技术、汉代提花织机等重大研究项目,率团队复原了汉代斜织机、老官山提花机、元代立机子等织机。著作有《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国丝绸通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国丝绸设计(精选本)》等约20种,中英文论文百余篇。现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主席,国际博物馆协会道德委员会委员等职。
本期主题:在丝绸中寻找人类智慧的经纬线
贵博讲坛,是贵州省博物馆推出的公开性、公众性、公益性的学术讲座。讲坛以构建常识、追随前沿、开拓眼界为宗旨,以推动研究、勃兴人文、启智励民为目标,致力于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讲坛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名家主讲,纵论古今、博览天下,既高举人文理想,也关注文化民生,切实履行博物馆作为贵州文博学术前沿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使命。
10月24日“贵博讲坛”特邀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讲座:神机妙算——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贵州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领读者》节目主持人南方独家专访了赵丰馆长:在丝绸中寻找人类智慧的经纬线。
李约瑟说: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机不只是指织机,而且指机智以及智慧。那么,神机妙算,不只是指织机和织机上的提花程序,而且指人类通过织机从而创造物质文化的整个科学和艺术的过程。
中国是织机史上最为丰富多彩、并有创造力的国度,从7000年前已出现的原始织机开始,到战国秦汉大量出现的踏板织机和多综式提花机,经过丝绸之路的织造技术交流,到唐代初期出现真正的束综提花机,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长期走在世界织机发展的前沿。本期节目,我们从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出发,包括原始织机、有架织机、踏板织机、提花机等主要种类,并与世界各地的织机进行比较,勾画出传统织机演进的脉络。
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于1992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 2004年1月1日起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她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文物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中心,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宣传窗口。馆内的基本陈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主要内容为丝绸故事和丝绸工艺,“中国丝绸的故事”侧重于人文历史,以文物展示全方位介绍丝绸的历史与文化,分丝绸厅、丝绸之路、服饰厅; “丝绸工艺陈列”主要展示丝绸文化中自然和科技的内容,系统介绍蚕桑、丝绸染织的科学原理,分蚕桑厅、染织厅、织造坊。
2010年赵丰出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精力开始偏重对博物馆的全面管理和创新运营。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关丝绸之路研究和展览的机制性建设随之展开。
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成为国丝的重头戏:2015年是着眼于国际丝绸研究的特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2016年是展示世界各地丝绸文物的“锦绣世界”,2017年是聚焦于丝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古道新知”,2018年是关于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的“神机妙算”,2019年是“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
2020年6月19日至8月23日推出的则是“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特展,“讲述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走向UNESCO世界遗产,讲述丝绸之路从一个历史事实存在、然后被一位学者提出,最后成为人类共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