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曾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多次参与中央和国务院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并先后承担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经合组织、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委托的课题研究。此次,张红宇到贵阳参加“2020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就贵州应如何做好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工作,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11月23号,贵州实现所有贫困县退出。您认为产业在贵州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红宇:贵州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深度的贫困地区,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贵州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脱贫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贵州有山有水,过去我们认为,山、丘好像是发展产业的障碍,但如果把贵州放到全国的一盘棋,贵州的山水资源确确实实是我们特色产业很好的资源。
我一直认为,在贵州要发展粮食产业、棉花油料这种资源型产业,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怎么样在稳住我们贵州的粮食总量的前提下,发挥我们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在特色产业,特别是茶叶、果蔬、药材,包括观光休闲旅游这种新产业发展方面,贵州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事实上,贵州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很大层面上是靠我们的特色产业的发展。
记者:这次论坛上您多次提到富民产业,请问,如何理解富民产业?
张红宇:所谓的富民乡村产业,就是说在农业内部怎么样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让农民在农业内部增加更多的收入来源。通过我们外出务工,包括我们转移性收入,包括我们的财产性收入,加起来,农民收入就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源泉。这对于我们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意义非常的重大。
记者:您认为贵州下一步应当如何做好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工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我认为特别适合贵州。
第一就是巩固。怎么样在脱了贫以后防止返贫?要针对低收入人群,低收入欠发达地区,把脱贫攻坚的有效政策延续下来。比如“一摘四不摘”,摘掉了贫困帽子,但是我们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监管,使我们举国体制运用到脱贫攻坚上,也可以运用到乡村振兴上。
第二个是拓展。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用的做法、成功的经验移植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比如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我们在脱贫攻坚方面探索的一些成功经验,使我们这些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升华。
第三要转型。把过去聚焦到特殊人群、特殊区域的政策,覆盖到贵州全省。贵州虽然贫困人口或者贫困的比例很大,但它还是有相对发达的群体。怎么样把过去聚焦到贫困地区的相关政策运用到整个贵州的农村地区,使农业更强大、使农民收入更高、使农村更美好,就涉及到政策由原来的特殊性变为普惠性。原来聚焦贫困人口,现在聚焦到全体人口。在这个过程中要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贵州区域内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其它方方面面的差距有效地缩小,同时使贵州与中国的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新的征程中实现缩小,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