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我在村里看脱贫丨心里存着希望,日子就不会苦

动静原创撰文:赵清山
1600831260

近来的几日,天儿突然的变冷,中秋还没到,已有了深秋初冬的滋味。早晨,高海拔的山间,总是氤氲袅绕的覆盖着厚厚的白雾,山顶到山脚,从高到低,呈块状的像为抵御这微微刺骨的冷而盖上的白白的棉絮。大方这座小城建在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上,整座小城好似建在一座连绵的山上,出了城又是连绵不断的山。

大方县城,图片来自网络

此行的目的地也是那群山环抱间的小寨——我们包保的石板村。已许久没到村里,临近了中秋,该去瞧瞧亲戚老王了(我们把包保的贫困户唤作亲戚)。

老王已年过花甲,头发还未花白,但看着油腻得厉害,蜡黄色的脸上总是布满一道道纵横的褶子。老王爱抽农家人自己种的旱烟,总用右边的牙齿咬着烟斗,说话时左边的嘴唇不停地翻动,却不影响右边叼着的烟斗。

原配发妻早逝,只生了两个女儿,已成年并早就成了家。老王是从那“人多力量大”“养儿防老”的思想中过来的人,当然不能脱了这“生儿子”的念想。但老王家庭贫穷,年纪又偏大了些,自是不能娶正常些人家的女子。于是老王娶了现在的妻子,一个从小患了脑瘫的女人。女人也遂了老王的心愿,顺利地生了个儿子。

老王的丈人家也是穷苦人家,若是家里光景好些,老王妻子也不会落下这样的病。妻子今年三十多岁,老王帮着剪了短发,布满血丝的偏小的眼睛里总是含着泪花。妻子几乎不能干农活,只能在老王母亲的带领下帮着在家里干些杂活。

妻子不能说话,想要表达些什么的时候总是“咿咿呀呀”地叫着,旁人不明就里,但老王总是清楚地知道妻子的想法。许是相处了多年的缘故,从小不会说话的妻子竟能清楚地喊出“王哥”两个字,旁的话真真的一个字也不能说。

提着镰刀准备出门的老王

到了老王的家里,老王提着镰刀正要出门,见着我们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尽管已经记不清到过老王家多少次了,但老王的妻子见着我们还是一副怯怯的模样,老王站着她便躲在老王后面,老王坐着她也紧紧地挨着老王坐着。老王轻轻地安抚:“这些是来看我们的领导,不怕哈……”妻子这才褪去了害怕的神色,带着服从的眼神笃定地看着老王,嘴里“呀呀”地说着些什么。看得出,妻子对老王是绝对的依赖和信任。

老王家共同居住人口6人,老王一家三口,弟弟和弟媳,还有老王86岁的老母亲。弟弟在邻村做些泥水工的活,弟媳因受过刺激,是间歇性精神病患者,虽不常发病,但受不得刺激,也干不了家务活。老王整日的在田地里干活,一家人的三餐便只能落到已经83岁的老母亲身上。

为了方便干活,老人家把满头的白发盘起来,用黑布一圈圈地缠裹着。老人总是带着满脸慈爱的笑容,仿佛在生活的重担下,没有丝毫的担忧。

听到我跟老王说话的声音,老人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用喜悦中带着调侃味儿的责问语气说:“还以为你调走了呢,有个把月没来了吧?”

我赶紧上去拉着她满是青筋的手,诚惶诚恐地答:“是啊,奶奶,是有个把月了,最近忙,走不开呢……”

还没说完,老人家哈哈大笑起来,干瘪的嘴巴里露出仅有的几颗牙齿。

老人身体一直很好,精神矍铄,记得去年农忙时节,老人家还背着背篓上山,帮着儿子干农活呢,只是最近腿脚不灵光,才用上了拐杖。

老人总是穿得厚实,天儿有些微冷,便穿上了厚厚的棉服。老人说:“我八十三了,年纪大了不经冷了……”

我注意到,老人脚上穿着的棉鞋,还是今年年初,乍暖还寒时,我来走访时顺道在街上买的。因着许久没有洗的缘故,鞋子已经从棕色变成了黑色。老人说:“喜欢穿这双鞋,合脚……”

坐在老房子里的老王妻子和母亲

老人家说,一年到头也没个地儿可去,都在家里待着,随便穿就好。其实,咱农人的家庭,日子虽然变好了,但逢年过节才会想着添置新衣物,平日里将就着穿,不会也舍不得买新的。老人整日操心一大家子的三餐,还得带着什么都干不好的脑瘫儿媳做事,总是有做不完的事和操不完的心。用老人的话说:“没有啷个多的时间想穿啥子哟……”

老王是个有些执拗的老头,守旧而又勤劳,每一季都在种玉米,再套种些花豆、黄豆,从初春到深秋都在地里捯饬这些作物。等到把玉米棒子收回家,再把玉米秆处理掉,等到初冬时节又种些小麦或是油菜,是为“小季”。稻田一年只能种一季,却也需从初春忙到深秋,深秋到来年的春天稻田便闲置着。一年四季,老王总是在田地里忙着,几乎是一个人干着一家人的农活。

老王的弟弟四十岁出头,个儿比老王高上许多,粗粗壮壮的手和腿,却不善言辞,异常的害羞。走访中,我们遇着过几次,他总是客气地打了招呼便急急的腼腆的走开,说话柔声细语,一点儿不像农家大汉。

老王的弟弟跟着村里的施工队干泥水工的活儿,由于没有技术,干的是下苦力的活计,辛苦一天能赚到120元左右,比老王要挣得多些,但最多的一年也只干得了8个月,其余的日子便帮着老王做些地里的农活。因着干活麻利又不计较工钱的多少,村里的施工队有活时总爱叫上他,他也总是埋头苦干,安安分分地挣着自己的血汗钱。

时光总不负勤劳的人。去年,老王家脱了贫,老王兄弟俩的奋斗有了阶段性的成果,日子也越来越有了盼头。脱贫摘帽虽只是一纸通知,但对兄弟俩来说却非比寻常。

石板村里的青壮年们大多外出务工,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原来村里的小青瓦房大多被新建的平房替代了,老王的老屋是村里少有保存着的。

老屋是砖木混建的,但仅有前后的墙是用土砖砌的,其余的都是木质材料。前几年老屋被烧过一次,是老王的脑瘫媳妇在煮猪食时点着的,大门被烧坏后,就一直这么敞着。屋子里的梁柱被熏得漆黑,灰尘附着在蛛网上长长地吊着,风从外往屋子里吹去,颤颤巍巍的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

老王说:“屋子老是漏雨,找不到这种小青瓦,修不了咯……”

老王舍不得拆掉老屋,老王的母亲也喜欢在老屋的伙房里住,过去也常在伙房里准备一家人的三餐。乡里和村里的干部们劝了许多次,老人家才勉强同意搬到新房子住。

新房子有100多个平方,三年前便开始建了,村里给了最高档次的危房改造资金,老王兄弟俩拿出了所有积蓄,老王的妹妹也给了一些钱,但仍不够,两兄弟只得挣点钱就继续修点,直到去年的3月初,村里出资帮着把屋内粉刷了才算建完。

敞亮的新房子

新房建好后,俩兄弟总算完成了一件大事,搬进新房子时,买了两张床便没买过其他的物件,但兄弟俩打心底里的高兴,他们总算为这个家建了一个安心的窝。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老王的儿子虽是一家人捧在手心的宝贝,但也相较于同龄人懂事许多。这个十二岁的小伙子活泼灵动得紧,眼睛大大的,一口白牙最是显眼,脸蛋虽有些脏脏的,却也透着儿童特有的纯真和欢悦。

儿子今年读六年级,班里有27个孩子,他每次考试总在前10名左右,老王对儿子的成绩很是满意。“当初他妈怀他的时候还担心着哩,没想到这小子还挺聪明的……”老王话说没说完,脸上就不经意地挂满了笑容。

问及上次给他带的课外书是否读完,小家伙自豪地说:“不够读,现在都是反复地读,作文书也看了好几遍,都翻烂了……”

不同于老王,儿子很健谈,总是围着我“叨叨”地说个没完。他告诉我,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乡里的集市,从没去过县城,等到读完了小学就可以到赶乡集的地方去读书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便是大城市,问他具体是哪个城市,他骄傲地说:“贵阳!”

问及他长大以后想干些什么?他忽然表情严肃起来,双手扶着回风炉下的杆子,缓缓地说道:“为了自己和家人挣钱!”

“怎么挣钱?”

“学习啊,学好了就可以为家人挣钱咯……”

儿子是老王整日勤勤恳恳劳作的最大动力,也是老王一家最大的希望。老王常常念叨:“现在拼死拼活地图个啥?还不是为了这娃娃,但愿他能多读点书,不要像我一样挖锄头……”

围着炉子的一家三口

老王告诉我,若不是瘸了伤了,庄稼人都是干到干不动才会离了庄稼。儿子还小,老母亲还健在,六十多岁的老王真真地活成了中年人奋斗的样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心里存着希望,日子就不会苦……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