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霜(1946——2015),贵州贵阳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贵州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委会顾问,北京圆明园学会顾问。诗书俱长,诗风古朴灵逸,书风清逸典雅,为贵州著名诗词作家、书法家,兼善根雕艺术、绘画、收藏等。著有《品石斋自书诗稿》。生前致力于古典诗词传承教育,不遗余力,贡献卓越。
从2013年底到文史馆工作,陆续认识了很多省内的文史学者和书画专家,大都是我们的馆员。杨霜老师是其中一位很有个性的先生,由于我主要承担文史方面的工作,同杨老师的接触不太多,但每期都能在《黔风》诗刊上看到杨老师的诗歌作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达德学校,记得是《黔风》编辑部主办的一次雅集,邀请了一些热爱古诗词的馆员老师,如谭佛佑、蒋南华、陈德谦、钱文观等都去了,有诗歌朗诵,有古琴演奏。当时钱老师在台下案台上作画,台上朗诵着诗歌,画作完成后,钱老师特意邀请挚友杨霜先生即兴赋诗并在画上题跋落印,只觉古风雅致,感动羡慕。合作完,杨霜老师还从兜里拿出一把精致的小物件,说是最近淘来的,钱老师应该会喜欢,专门带来给他。至今回忆,都觉知己难求,友情可贵。
出身名门 幼承家学
只要论及近代贵州史,馆内老师都会提到民国初年主政贵州的周西成,他就是杨霜先生的祖父。民国时期,其祖父周西成主政黔省,清匪安民,惩治贪腐,兴办实业,关注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主政贵州三年,社会管理和建设成绩斐然。可惜终死于1929年的军阀混战,年仅37岁。周西成善隶书,杨霜先生的父亲周国鼒诗词书法皆精,亦善隶书。陈恒安先生曾说“八分三代祖传孙”,杨霜先生幼承庭训,临习汉碑,长期的训练,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先生自书《劫砚歌》中记“家居金筑传书香,名砚收藏十数万。”足可见其家中典籍之多,家学家风浸染之深。
结伴诗书 嗜古玩瓷 涉猎甚广
认识先生之初,只知其酷爱诗歌,善书法,平时严肃,不善言谈。2016年文史馆在杨玉和副馆长的倡议下,《黔风》编辑部以增刊的方式为杨霜先生出了一本纪念集。在编辑的过程中,才知先生才华横溢,诗、书、画、根雕、话剧剧本、收藏等,无不涉猎精通。
诗文、书法信手拈来,已故馆员姜澄清先生评价“书界少有”,著有《品石斋自书诗稿》。杨霜先生学诗、书,除了家学家风的侵染,还得益于黔中老一辈诗人陈恒安、李独清、李大光、王燕玉、王萼华、涂月僧诸先生,这一辈先生既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过新思想的熏陶,都是见多识广、历尽沧桑的饱学之士。王萼华先生曾说“杨霜是即懂诗词又懂书法的才子,黔中年轻人里只此一人,绝无仅有。
杨霜先生书法作品
文史馆馆员何士光在《读<品石斋自书诗稿>》中说:“杨霜既以诗书为生,反过来,诗书也就塑造了他的人品。读他手书的诗稿,也直感到书如其人,诗如其人,都一样的真切、耿直和朴实。”《二十世纪贵州诗歌史》评:“杨霜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其长叙事诗《虞姬辞》,这是在新时期贵州旧体诗词中最为罕见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在全国当代诗坛上也是难得的诗作。”
《品石斋自书诗稿》
还有先生的《劫砚歌》,短章,嵌名藏头诗联等等,都是极为精彩的。先生书法亦为世人称道,各体皆擅,尤以行楷草书胜,透着诗人字,文人字的灵性。诗词书法之余,先生也拿起画笔,闲时绘画自娱,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不拘泥于技巧,乃其兴之所至,点染发挥。先生才情兼备,诗书画一体,融于生活,别有意味。
杨霜先生书法作品
杨霜先生的书画作品
杨霜先生还有一个重要的爱好,喜收藏,云游所到之处,必到古玩店过眼,时有倾囊怀宝之窃喜,亦有迁延未果之惆怅。杨先生夫人刘华兰在《我的夫君》一文中记,“九五年,他的业余爱好又转为印章石研究,直至他生命结束。......那两年福建石商提着箱子到我家来搞展销,我女儿才五岁,对石商说:‘我爸爸买石头,买早餐的钱都没有了’。”“后又向中国瓷器方向偏移,近似疯狂,如痴如醉。大概是一九八八年卖瓷器的商人住在大南门的小巷子里,有天晚上,叫我与他到家住大南门的赵存科老师家借了一千元,购买了一个很大很重的‘青花将军缸’,坐着蹦蹦车抬回家,这样一来家庭战争也就难免了。”“多年来,每到周末,只要没有其他任务,就约着一起到花鸟市场,到古玩店,去‘赶场’、去‘淘宝’、去‘捡漏’、去‘上当受骗’。”其夫人也在他多年来的熏陶下,成了半个“古玩家”了。
杨霜先生的收藏
杨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迷上根雕艺术,在其母杨瑞芝写的《鹏翼不愁天地阔》一文中,提及“霜儿迷上根雕两年多来,经常于下班后到花鸟市场悠转,买回一些树根,有时甚至远征到一些偏僻的乡间物色合意的材料......,他经常废寝忘食,工作到深夜。”1990年杨霜先生的根雕作品在省内展出,得到专家认可,作为一位知名书家,却能厕身于根雕界而成为佼佼者,可见其艺术审美的品位,达到了“韵外之致”的物外境界。
杨霜先生的根雕作品
杨霜先生还于八九十年代创作了神话剧《金芦笙》,话剧小品《散集路上》,独幕话剧《紫燕飞回》;还曾喜好围棋、博弈,研究佛学。先生热爱生活,学养深厚,涉猎广博,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
放弃深造 纳雍扶贫
现每每同馆员老师提及杨霜先生,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生有才,为人极好,极正直。杨霜先生有着传统士大夫的情怀,对于底层弱势有着无限的同情,为了国家为了大局可以牺牲小我。杨霜先生在其自撰的《为选择付出代价》一文中提及到为了省书协相关活动、展览工作,先后放弃了两次赴京深造机会,以及赴日考察、赴新疆、北京参加研讨会的工作等。
1984年,杨霜先生考取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录取通知书都到了,但当时正好刚调到书协,他就毅然放弃深造,埋头在琐碎的书协事务工作中;再一次是考取了北京大学书法、古文字研究班,北大教授张昕亲笔来信,希望其能到北大就读。可又不巧,正值书协秘书长退休,新领导到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协会工作,他又放弃了。
1987年,省书协有两个工作可供选择,一个是组团赴日本交流考察,一个是到纳雍县开展扶贫工作,杨霜先生选择了后者。先生说:“如有人问,丧失两次到京深造的机会我后悔不?我将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不后悔。但是,如果当年我失掉下纳雍扶贫锻炼的机会,那才是悔莫大焉。”杨霜先生的这一选择为贵州书坛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好友李维力回忆:“杨霜先生四处奔走组织各种赛事,通过赛事把优秀人才推举出来,并给他们创造条件。为日后贵州书坛注入了动力和活力。既培养和发现了一批中青年书法人才,培育了良好的书学风气,为贵州的书坛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此项赛事至今还在继续,杨霜先生于此功莫大焉。”
创讲习班 传承诗学
杨霜先生退休后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到一县一市都会留下诗作。不仅如此,先生钟情于读诗、写诗、教诗,注重传统文化传承,觉得有一种传承的责任感,殷切希望后辈能继承古体诗词。先生还在不同场合鼓励倡导书家们学习创作古体诗,为诗词传承奔走呼号。
杨霜先生讲诗场景照
2013年始,杨霜先生在君茗鉴书画廊开始义务讲授诗词,“松颜诗话”班学员从几人到二十多人,先生深入浅出,传业授道,只要你对古诗词感兴趣,都可以来到课堂。据其学生回忆,杨老师的诗词讲习班,是一个松散、自愿、免费的学习班。每周四杨霜老师早早便来到画廊,一般要讲两个小时。朗诵诗歌,讲古诗词基础知识,修改学员习作,兴奋激动的情绪一直保持到下课。课堂之外,还要再微信群里为学员们答疑解惑,询问学习情况,杨霜先生每天在微信群里教学的时间至少十来个小时。每日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群选一位学员的诗作点评,学员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阅读先生的学习资讯。杨霜先生一次又一次地说,再不传承,老祖宗这点东西就完蛋了。几年如一日,直到先生逝世。
文史馆原馆长顾久先生在《黔风:杨霜先生纪念增刊》序言中说:“杨先生个性鲜明。或许是出身贵胄,争辩宣言时每每胸胆开张、踔厉风发,隐隐有行伍出身、主政一省的祖父之风姿。杨先生才情丰茂。或许是扎根名门,凡诗书画印、古物收藏,色色出众,分明吸收了文武兼具的父亲和教坛毓英的母亲的营养。” 转眼杨霜先生逝去五年了,先生乃可仰风追慕的古士,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虽逝犹存。
撰文:汤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