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光明日报整版:“村超”“村BA”“村歌” 乡村热土释放“幸福能量”

光明日报
1687916940
积分商场
今天(6月28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发《“村超”“村BA”“村歌” 乡村热土释放“幸福能量”——从贵州实践看乡村振兴新气象》,并配发专家点评《运动起来 让广袤乡村活力澎湃》和一线讲述《足球是我心头一团火》。

6月23日拍摄的贵州榕江“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新华社发

运动场里“激战正酣”,观众席上山呼海啸,中场表演别开生面。呐喊、鼓点、笑语、欢歌交织汇聚,掀起一股激情澎湃的热浪,尽情释放乐业安居的幸福……继“村BA”持续大火之后,在邻近“村BA”起源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榕江县,又一现象级的农民赛事“村超”火爆上演。与赛事同时“火出圈”的,还有侗族大歌等特色浓郁的古老非遗。这一切,正是乡村振兴路上应有的模样!

民众的自发探索,与党和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继“村BA”升级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村BA”“村超”“村歌”缘何火爆出圈?乡村文体活动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记者带您走进多彩贵州,与您一起寻找答案。

“球进啦!”欢呼声响彻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夜空,属于每位球迷的足球盛宴——“村超”正在火热进行。看台上满满当当、忘情呐喊的,是从十里八乡甚至天南海北赶来的男女老少。

“这就是纯粹足球的魅力!”身着蜡染T恤、爬着梯子登上现场解说台的体育解说员韩乔生不禁盛赞——贵州“村超”,是深深扎根于土壤的足球狂欢节!

从去年夏天开始,“村BA”“村超”等植根于黔东南的“宝藏运动”大放异彩,受到全国人民喜爱。曾经深度贫困的贵州,虎跃龙腾地走上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光大道”。

聚拢人气、注入活力、拉动县域经济……透过激动人心的群众文体活动,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路在世人眼前铺展。

6月23日,一名小朋友在贵州榕江“村超”场边观赛。新华社发

“村超”:拧成一股劲 唤回一群人

“您现在是‘球星’了!”当记者见到自“村超”开赛至今持续占据射手榜头名的球员董永恒时,他已换下球衣,正在自家的卷粉店里忙碌。最近,因“村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让原本就在榕江小有名气的“卷粉王”生意更火了。

“要说我是‘球星’,那我们队里人人都是。”董永恒笑着说,“我身边可是卧虎藏龙,能进球全靠队友传球。”

农民、教师、饭店老板、银行职员、电力工人……忠诚村足球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是足球,让平日里各自忙碌的他们聚到了一起。“一踢比赛,不但邻里乡亲来看,全国人民都在看。想想这么多观众,大家可兴奋了,踢起来格外投入。”董永恒说。

“能抽时间一起训练、上场踢球,不仅因为对足球足够热爱,也因为我们有深厚的足球文化传统。”车江二村足球队队长石世毕告诉记者。许多“村超”球员的足球启蒙,来自身边一场场村里自发组织、村民全员参与的球赛。

“早年间,县里没有规范的足球场,甚至连规整的场地也没几块。”46岁的韦林星回忆。2002年,他和几个喜欢足球的朋友商定,办一场属于村民们的比赛。在满是泥沙的河岸边,他们用铲车平整了土地,村民们自发前来清走了石子、杂草。树桩作门、石灰画线,一场“河边足球赛”就此开场。打那以后,就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保留项目”。

2020年,榕江县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县城就有十多个足球场,全县有30多支民间足球队,在县足协注册的球员超过1000人。

韦林星不仅成了一支“村超”球队的教练,更与一帮老队友忙着为更多爱足球的孩子提供免费训练和辅导。“现在,有了身边的‘明星’榜样,报名参加周末培训的孩子是以前的十几倍。”他说。

董永恒也盘算着,为球队吸收更多年轻的后备力量:“‘村超’带来了这么大的市场,让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都有了奔头,乡村振兴就更有活力了。”

6月20日,贵州台江县台盘村,少数民族同胞在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开始前参加投篮比赛。新华社发

“村BA”:守住乡土气 带动“双丰收”

走进位于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篮球场,新修的更衣室、沐浴室、媒体接待室,改造的公共厕所、拓宽的停车场,从一万余个增至两万多个的观众座席……焕然一新的赛场设施,让人很难想到,每一根灯杆、每一层看台、每一次扩建改造背后,都是村民们集体决策的结果。

“每次村委会组织大家开会,院坝里比‘村BA’还热闹嘞。”曾在村里做过近30年比赛记分员的村民潘举说,早先都是村民们自发筹资、自己建球场。现在村里富裕了,球场修缮不再需要大家自掏腰包,可事关“村BA”,再小的事也要大家一起商量。

走出球场,“村BA”官方线下体验店里,采用苗族蜡染工艺的篮球、“村宝宝”文创玩偶、黔东南土特产品等各类商品吸引着游客驻足;打开手机,关于“村BA”的短视频、新闻、旅游攻略等热度不减。据统计,仅去年“村BA”夏季篮球赛期间,台盘乡接待观众和游客就超过50万人次,拉动直接消费4000万元以上。

今年1月,岑江龙被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这位曾在“村BA”场上守护内线、组织进攻的大前锋,如今正在球场外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加入这场乡村振兴的“比赛”中。

岑江龙告诉记者,除了坚持带给篮球爱好者更好的观赛体验,台盘村也在积极探索如何用好“村BA”品牌,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村集体决定,将比赛期间场外各项经营的收入,用于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村容村貌,并逐步发展旅游、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

“我们将守住‘村BA’的乡土气,以‘村BA’带动系列‘农字号’体育赛事,把比赛办成老百姓的节日。同时,探索打造‘以赛助旅、以赛扶产’全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表示。

6月9日,贵州开放大学足球队球员与榕江足球代表队球员(左)在友谊赛中拼抢。新华社发

“村歌”:文化有魅力 乡村显生机

赛事的火爆也为传播当地文化提供了好时机。“村BA”“村超”每场比赛的开场表演和休息间隙,侗族大歌都会现场展演,掀起“万人合唱”的壮观浪潮。

“黔东南美景,合国艮学国了(侗语,意为说不完数不尽)……”6月9日,在黎平县举行的2023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七届侗歌百村歌唱大赛上,一位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的小朋友成为全场焦点。

在台下,记者见到了这位10岁“小歌手”王先锋。他家三代人都会唱侗歌,头一次登上大舞台却没有丝毫怯场:“我喜欢我们侗族的歌,我要把它唱给更多人听。”

“饭养生,歌养心”,千年大歌早已融入侗家人的文化基因。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五六岁开始学唱侗歌,一唱就是一辈子。她曾将大歌唱到北京、带到国外,至今仍坚持每月定期给小学生、大学生们开课。

“大歌要与时俱进,让年轻人感受到独特魅力。”同样带队来参加比赛的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歌队队长吴成龙说。2018年,这位侗族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村里开设了“月也(侗语,意为做客)侗歌学堂”,为晚上农闲或辍学待业的村民们免费教唱侗歌。

“在保留风味的基础上,非洲鼓、木吉他等外来乐器也可以加入伴奏。当年轻人发自内心喜欢上大歌,传承就不再是问题。”吴成龙说,现在跟着他长期学歌的村民已有五六十人。

循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更多热爱大歌的侗族青年回到家乡。“村里交通好了,本地好木料在家门口就能制成家具,销路更是不愁。”几年前从广东回乡开设家具厂的剑河县磻溪镇小广村村民潘玉秋说:“不仅有了更多时间和大家一起排练、代表家乡到更大舞台上唱歌,还能带动更多乡亲就业。”

近年来,通过“百村歌唱大赛”“100个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百村传统经典民歌数字化”等一系列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实施,黔东南州基本实现了“侗族大歌流布聚居村寨村村有歌队,80%以上的村民能唱10首以上传统侗族大歌和新编侗族大歌”的目标,合计培养了100多名优秀侗族大歌骨干辅导员、1000多名优秀传承人。

如今,黔东南黎平县肇兴、地扪、堂安等地文旅业聚起侗族大歌歌队近百支,从业人员近2000人,每支歌队年均演出30场,人均每年从中收入2000元。吴成龙说:“歌声引来了八方贵客,村寨在歌声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更让年轻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专家点评:运动起来 让广袤乡村活力澎湃

去年7月,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里超燃的“村BA”牢牢锁住了全国人民视线。这些天,继“村BA”出圈后,与之相隔160公里的贵州榕江县“村超”又火爆全网,成为一项“现象级”体育赛事。贵州“两江赛事”不仅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农民体育“兄弟篇”,更被称赞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事实上,中国乡村“现象级”体育赛事频现并非偶然。调研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像台盘村这样火爆的体育赛事,其实早已在全国多处出现,呈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之势。例如,浙江诸暨篮球联赛、江西永新县门球比赛、四川天全县农民趣味运动会,都受到群众热烈追捧。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实践中,贵州“两江赛事”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呈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特色。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完善农民体育政策体系,创新工作载体,优化服务供给,农村体育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富有农趣农味的农民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民体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在一些乡村体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乡村体育不仅帮助广大农民朋友强身健体,还成为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从“村BA”“村超”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农民体育过去面临不少困难,场地设施不足、经费不足、人才稀缺等因素都曾掣肘其发展。即使是“村BA”,看似一炮走红,实则已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霜、三代人的积淀,并非短时之功。没有赞助、没有宣传、没有专业选手,实实在在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这样充满乡土气的赛事解锁了“承载乡愁记忆、展现乡村新貌”的密码。人们的热情激情被点燃,被这种真正的体育精神所深深打动。加上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其与其他商业化体育赛事区别开来,更能引发人们对乡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村BA”还是“村超”,都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在田野上、在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6月20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在台盘村揭幕,各省区市以农民为主体组建参赛队伍,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和现有场地设施灵活组织办赛,经基层赛、大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比赛将于10月结束。当前,乡村振兴为农民体育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的全面升级,也是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和促进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体育,理应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需注重以下三点:

坚持农民主体性。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让乡村体育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为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精神滋养,真正把好事办到农民心坎上。

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与融入。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乡村体育注入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探索“体育+文化”,激发人们对于乡村乡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强化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以此为契机,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人才培养支持,推动乡村体育向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

(作者:曾洪涛,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一线讲述:足球是我心头一团火

讲述人: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车江乡车江一村村民 伍春明

有人问我,“村超”这么火,你们事先想到没有?我总是回答:对我来说,足球一直都是这么火,这团火在我心里燃烧。

我是个70后,小时候,夏天砍完柴,小伙伴们都聚到寨头看村里大哥哥们踢球,还跟着捡球,能摸到球也很满足。从小学踢到高中,从村边的黄泥地踢到校园的小半场,没有专业场地、没有职业教练,一个足球和一双球鞋,破了补、补了破……那些年,日子并不宽裕,可只要能上场踢球,自由自在奔跑,我就能忘掉一切烦恼。

后来,长大了,却发现村里能一起踢球的人越来越少。榕江县那时还深陷贫困,很多年轻人初中毕业就背井离乡去沿海打工了。那些河滩、场坝上曾经热闹的简易球场,踢球的身影渐渐稀少。高中毕业后,我也无奈加入了南下打工的人潮。

总是盼着过年放假回家,因为又可以回到给我带来快乐的简陋球场上了。我们侗乡苗寨节日特别多,一过节,就要踢球赛,有时候,比赛一踢就是10多天。请这么长时间假回家踢球,厂子里肯定不干。不准假,我只好辞职。

记得有一年,村里又张罗搞起了“河边足球赛”,十村九寨的足球高手们都来了。已经是村里主力前锋的我顾不得老板的脸色,坐了六七个小时车,终于赶在开赛前回到家乡。就在那片河滩的沙土地上,在父老乡亲的助威声中,我拼命冲锋陷阵,觉得人生都有了光彩。

这几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我们榕江一天一个样,不仅家家盖起了新房,很多人买了小汽车,而且村村都有了运动场,学校、镇上、县里还建起了不少标准足球场。虽然我已经45岁,可看到这些球场,我忍不住跃跃欲试。于是,我决定留下来,跟一帮球友组织起“快乐老男孩”足球队。平时杀猪、卖鱼、修车,一有空闲就踢球。大家再也不用为场地而发愁——县里有十几块免费开放的标准足球场可供选择。乡镇中小学也搞起了足球联赛,我们拿出踢球一样的劲头为孩子们义务进行训练指导,希望对足球的热爱一代一代传下去。

今年,听说“村超”联赛要举行,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球场边的一块标语“人生就该有追球”,说出了我们很多老球员的心声。

只要乡亲们爱看球,我就会在场上奔跑;只要村里有比赛,我就会不停去“追球”。只要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我心里这团火,就会继续燃烧。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李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