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者手记丨花果园:我们的楼长,我们的楼

动静原创
1663399860

这篇记者手记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的楼长,一个是楼里的“我们”。

今天(9月17日)是贵阳花果园区域实施静默管理的第14天,作为一名记者,我同时也是花果园片区的一名居民和志愿者,今天是我做志愿者的第5天。

首先来看一张坚持了快半个月的时间表:

早上5:30,组织社区医生和6个志愿者,“一户不落”地进行核酸检测。300来户居民全部检测完,三个半小时,在大家的配合下,检测速度越来越快。

9:00至12:00,补觉。

下午2:00开始,统计本单元楼居民所需物资、集单、下单,并随时组织志愿者发放由各种渠道运进来的物资,保障配送的“最后100米”

深夜至凌晨3:00,小区守夜,防止人员流动,切断传播。

这张时间表属于花果园s2区4栋的楼长——刘俊源。疫情发生以前,他是二手车公司的一名职员,每天10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当了楼长,工作时间比以前翻倍,上班都没有这么辛苦过。”

23岁的刘俊源,因为年纪小,邻居们都喊他“小刘”,除了时间表上的工作,小刘还要处理一些“小事”:引导居民集中扔放垃圾,而不是扔在楼道;帮助子女在抗疫一线、独居的老人定期买药、送药……

虽然事情琐碎,但就是这一件件的小事,安抚了一颗颗疫情下焦虑的心,让楼里的人们有了共同努力的方向:早晨五、六点配合核酸检测,忍耐没有桶装水的日子,在没有可乐零食、不能外出的日子保持乐观、不抱怨,这些抗击疫情的好心态,也是助力战胜疫情的正能量。

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小刘所拥有的强大凝聚力,也许因为事必躬亲,他在居民群里很有号召力,只要他在群里喊一声,立马就可以召集10来位志愿者来帮忙处理社区工作。

目前,我所居住的楼宇后面、和左右两边都是高风险楼层,在三栋高风险楼宇的环绕中“独善其身”,有“楼长”们的贡献,也离不开每一个“我们”,接下来说说“我们”。

王进德是我新认识的邻居,68岁的他,昨天终于穿上了防护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之前考虑到他的年纪,志愿者团队一直没有请他帮忙,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昨天,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大白”,开开心心推着小推车帮大家挨家挨户送菜籽油。王进德说,“这段时间年轻的志愿者已经很累了,自己坐在家也没啥事儿,能搭把手就搭把手”。

在我们敲开的每一扇门后,可能是独居老人,可能是残疾人,还可能是七八个合租在一起、常年不开锅、点了几年外卖的年轻人。每一扇门后的情况不同,给予的帮助也不同。比如现在,针对超过5人以上的房间,志愿者们约定,所有的物资发两份,避免七八个人分一包菜的情况出现。

“30楼以上的老人比较多,很多还是耄耋老人,又不会上网,这个时候就要使劲敲门,确保他听到并拿到物资。”志愿者向清鑫和小伙伴们,之前在社区的带领下,给整栋楼无人居住的房间贴上了“无人房”的标签,为的是加快物资发放的效率。“这是我第1次当志愿者,谈到新冠病毒,没有谁会不怕,这时需要有人肯站出来,为了大家去‘出把力’”。

还有那些未曾谋面的“我们”。

在疫情期间,贵州省直机关创建了一个花果园片区的党员群,500多个党员分布在花果园各个区,这个群也成了花果园各区楼内居民互助的渠道之一,有人遇到了麻烦,基本上可以通过党员群得到解决。

从没有奶粉的小婴儿,到食物匮乏的老人,再到没有带换洗衣物的卫生人员……求助的信息在党员群流动,感谢w2区的马芳,m区的王德庆,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你们让我收集的求助信息,都有了解决方案,这就是党员的力量。

这几天当志愿者,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爱说一句玩笑话:又是拯救世界的一天。其实我们只是萤火之光,但是当无数个“我们”汇聚起来,就可以让所在家园更加安全和美好,从这个角度看,我说的话也不算玩笑,疫情当下,每一个“我们”都可以是英雄,“我们”真的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而眼下有你们一路同行,真好。

记者

田佳佳

编辑

任绍文

责编

余跃

编排

飞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