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提灯者、创新者、传薪者……多彩贵州绽放多元文化迷人光彩

动静原创动静原创
1654954500
积分商场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这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贵州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不断创新方式,努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绽放多元文化的迷人光彩。

国家级非遗锦鸡舞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贵州赫章可乐遗址传来好消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顺利完成对赫章可乐遗址首次全面系统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了汉代城址城墙的墙基。

考古人员讨论可乐遗址勘探工作

“赫章可乐遗址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战国秦汉时期遗址,我们这次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可能属于城墙性质的夯土墙基,可乐遗址可能是西汉中央政府在贵州境内最早设置军政合一的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中华民族文化由多元进入一体的历史进程,从贵州的角度也能够很好地来解读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合荣说道。

文物考古工作者犹如提灯者一般,一次次的微光烛照点亮了历史文化的绚烂与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级非遗蜡染

在遗迹、遗址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贵州围绕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持续开展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侗族大歌、石阡说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2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省级非遗就业工坊173家。中国传统村落72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传统村落及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苗绣县级非遗传承人潘秀兰

“我做苗绣30多年了,破线绣、数纱绣、打籽绣、平绣、锁绣等等我都会绣。很多年轻人来学刺绣,我把掌握的绣法都交给她们,就像小时候我妈妈把她会的交给我一样。”在黔东南州施秉县桃子湾园区苗绣产业基地,舞水云台公司高级刺绣师潘秀兰从容自信。

潘秀兰的从容背后,是舞水云台创始人龙禄颖带领绣娘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16年如一日的坚守。非遗传承人们一路前行,既是探路者,更是创新者。

苗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舞水云台创始人龙禄颖

在舞水云台生产车间,多台数字化设备正加紧运转。该公司除按照传统刺绣工艺进行生产外,还打破苗绣多用于小件物品的限制,利用智能化设备将苗绣与装饰画、墙布、屏风等有机结合,丰富了非遗产品种类。“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苗绣生产线,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条、项目建设、平台支撑上实现很大的突破,让苗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变成技术密集型,实现苗绣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苗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龙禄颖说道。

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也践行着传薪者的使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潜移默化地感受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技艺实践体验课

“学习了蜡染的线稿、上蜡、染色、脱腊后,我觉得蜡染的图案非常优美,寓意也非常优美,我想把这些老祖先留下来的遗产传承下去。”毕节市织金县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彭未来和同学参加织金蜡染非遗技艺实践体验课后,对家乡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织金县平远古镇指承蜡染刺绣馆,学生们正在体验蜡染制作。作为当地首家校外非遗实践教育基地,该馆自今年5月挂牌以来已经接待了上百名学生前往参观实践。通过现场讲解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和学习贵州非遗。

贵州指承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织金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辅导员郑晗月

“我们与学校形成内外联动的良性机制,为印染坊配齐了开展蜡染课程所需器材,派出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培训美术教师,让学生能持续学习和体验非遗。”贵州指承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织金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辅导员郑晗月说。

织金县第一小学副校长卢启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生来到基地在真实的情景当中去体验和实践,让他们了解非遗、感受到非遗的美,提升他们的美育素养。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丰富非遗类课程设置,持续实施非遗传承计划。”织金县第一小学副校长卢启国表示。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贵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效显著,“文化千岛”多彩贵州享誉国内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新的起点上,贵州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将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非遗人才培育等工程,促进非遗资源数字化转化利用和全民共享,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

新闻链接:

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旨在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施秉融媒、织金融媒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周香馨 杨俊

编辑

吴雷

责编

龙颖

编排

飞宇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