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兴义汉代青铜犁铧,一件从废品收购站淘出的国家一级文物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6243176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冶炼工业非常落后,这让废铜烂铁的回收,有了很大的市场。特别是铜制品,价格相当不错,无论黄铜还是紫铜,每斤最少能卖一块钱。因此但凡能找到一些,多数人会拿到废品收购站卖个好价钱,换成包谷、米面等粮食。七十年代的废品收购站,已经取消公私合营,统一由国家管理。因为是国营单位,价钱公道,有诚信,各种来历不明的金属制品,通常在此“群英聚会”,其中就不乏珍贵的历史文物。比较出名的一件,是镌有铭文“宅兹中国”的西周时期祭祀礼器“何尊”,这是迄今发现“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非常珍贵,就来源宝鸡玉泉废品收购站。这种淘出珍贵文物的例子,也曾经出现在贵州省兴义,当时废品收购站由兴义县土产公司负责管理经营,收购点位于铁匠街与盘江路交叉的水口庙附近。1975年,文博工作者在这里淘出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青铜犁铧。

汉代青铜犁铧 国家一级文物 兴义县土产公司收购

农业是国之根本,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天子自带“耒耜”的农具,亲自劳作,躬耕籍田的记录。当然,古代农具种类繁多,相对原始的耒、耜,犁已经比较先进。《说文解字》曰:“犁,耕也,从牛黎声”,可知犁的来源与牛耕有关。汉代流传下来很多牛耕地的图像,如现藏国家博物馆的“牛耕图”画像石,二牛拉一犁,一农夫身体前倾,左手执鞭,右手扶犁。画面中犁身、犁底和犁头等比较模糊,但犁头上嵌卯固定的三角状犁铧,则表现得又大又清晰。耕犁通常木制,但负责起土的犁铧因接触地面,最易磨损,所以多数是铜铁等金属制成。由于材质原因,犁铧也是一架古代耕犁最容易保存下来的部分,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通常也只是这个部分的实物。

 “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牛耕图”画像石上的三角状犁铧,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大多数犁铧形状,相似或相同。但兴义废品收购站淘出的这件,却略有区别。尽管铧身整体也呈三角状,即上宽下窄的尖叶形,但铧身上部加铸有方形竖銎。銎口平齐,剖面呈不规则橄榄形,銎内长度超过铧身至少一半以上。銎身正面,铸造有竖长梯形结构的卯口,背面卯口有残损,显得不规整。銎身还有一些对穿圆孔,大小不一,通过将楔子钉入这些卯口和穿孔,便能将犁铧牢牢插在犁头上并固定。铧身扁薄,平面略弧,利于入土。尖状刃部已经磨圆,有明显使用后的痕迹。不要小看这些銎口、卯口和穿孔的设置,在当时都属于“科技含量”,是耕犁技术巨大进步的体现,也是这件青铜犁铧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最重要的原因。

銎口

农耕文明从早期使用人力耕种,发展到畜力耕种,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兴义这件青铜犁铧通长27厘米,宽18.2厘米,体型相对较大,使用人力牵耕,显然困难,因此个人倾向相对合理的畜耕。古诗云:“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土牛即用泥巴捏塑的牛,立春时需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诗的大意是,春耕的时候耕种“石田”,即多石而不可耕之地,是做无用功,是没有收成的。兴义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境内漫山遍野的“石田”,那岂不是与出现如此大型的青铜农具相矛盾冲突吗?

汉代青铜犁铧正面照片

犁地的主要目的,是松土和平整土地,是为播种作准备。兴义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耕地层大多浅薄贫瘠,但勤劳的农民兄弟也有自己的办法,就是起垄,将土地耕成道道垄堆。即便因地形地貌原因,这些垄堆长短不一,显得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但通过这种人为增加耕作层厚度,还是能达到在条件艰苦的“石田”耕种,农作物也依然能够扎根,并尽可能获得足够的养分。兴义发现的这种大型汉代青铜犁铧,就非常适合在浅薄的耕地上直接起垄。今天,这件从废品收购站淘出的青铜犁铧,安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一动不动,但只要您仔细端详,就可以想象出一幅古代农人起垄耕种的画面,甚至还能传达给您一股面对艰难险阻,也要人定胜天的勇气。

无巧不成书,就在秋意绵绵的前几日,跟随央视记者恢弘的镜头,全国人民一起领略了“美丽山河,丰收中国”的兴义万峰林,但见万峰丛中,片片金黄,麦穗两歧,稻谷飘香。从贫瘠的土地,耕种出希望的田野,这件两千年前的青铜犁铧,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