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五省区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交流会在岑巩县举行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小小一粒种子,却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秤砣压千斤”的作用,承载着农业生产的未来。8月12日,西南五省杂交水稻制种企业到贵州省岑巩县考察杂稻制种产业发展情况。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对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进行了现场调研和观摩。
岑巩县思旸杂稻制种基地一角(杨云 摄)
岑巩县的杂交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44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狠抓杂稻制种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了国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岑巩模式”。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这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2020年制种面积3.2万亩,预计生产种子775万公斤,产值1.17亿元。
“岑巩发展制种产业的自然资源非常优越,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温度稳定通过28-32℃、无连续3d以上雨日、相对湿度80%-90%的适宜制种面积13万亩,特别是在龙江河沿岸‘两系’制种育性转换特别稳定、制种质量非常有保障。”岑巩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一角(杨云 摄)
2016年以来,该县制种基地每年保持稳定在3万亩以上,四年实现产值近6亿元,实现种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助推了岑巩县2019年实现“减贫摘帽”精彩出列。
为进一步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2007年,岑巩县组建国资控股的惠农种业股份公司,与安徽荃银、湖南隆平等公司开展合作。2010年,岑巩县惠农种业股份公司改制为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在注溪镇成立了龙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由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建立保险赔偿机制,抱团发展。
岑巩县杂稻制种收割(杨云 摄)
“制种比打工、比种植传统作物都强,一亩地轻轻松松就能挣3000多元。”承包了2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田,年收入40万元的注溪镇周坪村大竹山组制种大户黄喜文高兴地说。
为发展壮大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岑巩县通过加大投入,在龙江河沿岸的注溪镇周坪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杂交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以周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85.92平方公里,涉及3个镇、9个村、761个组、3229户、1.42万人。2018年,该县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种子生产备案生产单位7家,委托企业20家,通过备案杂交水稻品种44个,生产良种1086万公斤,产值1.67亿元。产品供销湖南、安徽、广西诸省区及越南、缅甸、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多个国家,带动2万户农民创收致富,促使数万贫困人口脱贫。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仅从刚开始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亩,还培养了一代代农技人员和制种“土专家”。通过技能培训,该县培育了农民技术员295人、“土专家”85人,杨代军、杜方明等近20名“土专家”先后受种子企业委派到印尼、孟加拉国等国家指导制种,成为当地人赞誉的“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