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张淑云准时起床,照顾孩子们梳洗、给孩子们做早餐、送孩子上学,这是她一天生活的开始,更是她幸福的开始。
张淑云是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箐口村人,2019年农历七月,在政策的帮扶下,一家六口搬迁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曾经为了生计,我把最大的一个孩子留在老家上学,但只上了半年我便想方设法接到城里。”张淑云说,老家不仅没房住,最主要的是孩子的教育两位老人完全插不上手,全凭孩子自觉。
后来为了孩子能有良好的教育,她便放弃了外出务工的念头,在毕节城区租房照顾孩子上学。
租的是偏远便宜的房子,孩子上的是私校,不仅要交学费,中午还得做好午饭等孩子们。张淑云完全被困在家里,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丈夫一人。
“现在好了,我们搬到柏杨林街道安置点,孩子们读的是公办学校,学校教学条件、师资力量都非常好,而且离家近。”张淑云说,她的孩子都在安置点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不仅教学条件好,孩子们不用交学费,还有营养午餐吃,除了每天早晚接送孩子外,其余时间她都可以自由支配。“现在孩子们在柏杨林安置点的学校上学,很少操心,空余时间也多了,这两天正在找工作,希望能帮助丈夫减轻些家庭负担。”
“安置区里的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不自信、自卑、孤僻。”柏杨林街道教管中心主任、阳光小学校长张翀说,为了充分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学校做到专职专岗,专业教师负责专业课程,目前,学校设有音乐、舞蹈、足球等课程。
今年,学校还组织舞蹈队参加了比赛。他相信,在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下,孩子们不仅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还能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
安置区中,残疾孩子数量相对较多,除了部分孩子上学外,还有60多个孩子无法到校接受同等教育。为了解决这部分孩子教育问题,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送教上门”,广泛开展了行为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他们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树立自信、点燃梦想。
“每个月我们最少会开展两次送教上门活动,和家长沟通,做孩子们心理辅导,陪孩子们玩游戏……”张翀说。
近年来,七星关区为提升安置区保障水平,强化服务力,统筹协调组织各安置点搬迁群众子女在辖区周边学校就读、加快安置点内学校建设,在柏杨林街道统筹规划建设了5个校点,增加学位6480个,有效化解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下一步,七星关区将继续在‘两个提高’‘四个强化’上下硬功夫,即提高全体教职工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常规教学环节管理、加强新课改指导;强化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强化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效能管理,保障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品位。”七星关区教育科技局党组成员徐武说。
通讯员刘国艳 潘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