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把公路修到那西藏,不怕那风来吹来不怕那雪花飘”。一段熟悉的旋律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是郭廷元老人对当年的这首“战歌”依然耳熟能详。
川藏公路 车队通过二郎山路段(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谈起那段往事,89岁的黄寿康老人最感慨的是自己的战友们:“和我一起去的那些同志,很多都长眠在雪域高原了,我们40个人的一个分队,最后只剩下24个人回来……”
黄寿康老人接受采访
黄寿康和郭廷元两位老人的经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60多年前,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雪域高原,参与打通了“两路”(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中的川藏公路。之后,他们又辗转来到贵州,成为贵州公路建设的中坚力量。
郭廷元老人接受采访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弘扬“两路”精神。今年是“两路”建成通车65周年,贵州省公路局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两路”建成通车65周年大会系列活动,邀请了28位川藏公路建设者代表参会,动静记者也有幸采访了其中几位老同志。
峥嵘岁月稠
“我们进藏以后,没有吃过一顿熟饭,因为气压低,水80度就开了,随便你怎么煮都煮不熟”,黄寿康老人边指着碗里的米饭,边说着,“一碗饭吃到一半,剩下的就变成冰碴子了,吃到嘴里咔嚓响”。
修建川藏公路(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我们的大锤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用来打炮眼,另一个是用来敲馒头,因为馒头冻成了硬块,不敲碎根本没法吃”。
在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物资的匮乏和条件的限制,让川藏公路的建设者们在吃饭、住宿、工作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
“我们住的是帐篷,睡的下面都垫了树枝,由于天气太冷,两个战友头和脚反过来抱着睡相互取暖。早上起来的时候,被子上是一层白霜,眉毛胡子都是白的”。对于这段往事,黄寿康老人印象深刻。
川藏公路建设者(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一二,嘿吼,一二,嘿吼”,由于打了一辈子炮眼,郭廷元老人至今还能清晰地喊出当时打大锤的节奏,对他来说,也许大锤砸在钢钎上的这个频率早已深入灵魂。“扶钢钎的,抡大锤的,全部坐在那个竹筐筐里,上面有人拉着安全绳,慢慢往下放,就在那个悬崖峭壁上,就这样慢慢凿”。
青春吐芳华
“我一毕业就从华东交通部调到了川藏公路的一线,分在技工支队,从东部地区一下子到了雪域高原,我们调去的15个人,当年就牺牲了3个”。说到动情处,86岁的许必隆老人扶了扶眼镜。在当时,和许老一起来到西藏的这批知识分子,身体和心理都还在慢慢适应中。
许必隆在拉萨(采访者供图)
“队里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叫做《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里面讲了苏联的年轻人勇闯西伯利亚开采石油的故事,我们就是相当于远离北京的地方。尽管当时条件确实很恶劣,但是我能适应,因为我有信念支撑,我去之前就立志不怕苦不怕累,到最艰苦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许老用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贵州方言向我们叙述了这段往事。
许必隆老人获得的荣誉证书
“作为工人,当时我们就相当于一块铺路石,我把青春献给了西藏,但是西藏又给了我永远的青春”。
“黄老,我们怎么理解您这句话呢?”
“因为我们在西藏艰苦的环境之下锻炼出了坚强的品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种精神让我一辈子受用,后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怕,所以说是西藏给了我永远的青春”,黄寿康老人激动地讲述着这段往事。
天堑变通途
川藏公路基本建成后,1000多经历洗礼的工程建设人员转战贵州,奔向新的战场——册三公路,它西起贵州册亨县,东至广西三江,是一条贯穿贵州南部的大通道,而他们也自此扎根贵州,成了贵州公路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定要修路,路通到哪里,党的政策才能贯彻到哪里”、“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真理”、“有路才有希望,你看平塘县的平里河一带,以前荒无人烟,册三公路通了后,慢慢发展成了集贸市场”。老同志们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说着修路的好处。
册三公路竣工后,这些来自川藏公路前线的骨干被分配到了贵州的各地的公路机构。当时,由于经济困难,贵州没有再新修大型公路,这批骨干人员开始了转型——对贵州境内各主要干道进行改扩建。于是,他们就这样沿着贵州公路的脉络,扎根在了当地,一路参与、见证贵州的公路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贵州的公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70年来,贵州的公路里程从建国初的3942公里增加到19.7万公里。贵州共建成国、省干线24334公里、县乡公路80545公里,并于2015年率先在西部省区实现“县县通高速”,2017年底在西部省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2019年6月底完成7.87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的建设任务。
资料图:北盘江第一桥
2018年建党节期间,贵州省公路局组织了部分老同志前往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大桥参观。黄寿康老人正好是参观团中的一员。当贵州公路建设的先驱,亲自踏上贵州道路交通建设成就的代表作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我们当时专门跟高管处沟通,请尽量一定要让我们在桥上停留一下。当时踏上桥面后,那个场面壮观啊,跟电视上看完全不一样,咱们中国的发展真的是不得了,这样对比起来,我们当年修册三公路时,那些桥都算不上桥,发展太快了,真的是天堑变通途,这桥就是我们贵州交通飞速发展的缩影”。
89岁的黄寿康老人在北盘江第一桥上留影(采访者供图)
不将今日负初心
在采访中,记者向郭廷元老人建议,请他佩戴上勋章接受采访时,老人说了一段话:“这个勋章当时在西藏时我得了很多,但是我戴的不多,不是说不重视这个荣誉,而是当时我们是心无杂念,不是很在乎这些荣誉,一门心思就想着快速把路修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早日让藏区百姓能够平安出行,就这个想法”。
川藏公路通车时盛况
“上个月省公路局组织我们老同志重新走了一回川藏公路,回来时在二郎山附近,我看到两个年轻人冒雨骑单车进西藏,我在称赞这些年轻人有勇气的同时我也在想,当年我们千辛万苦修路,不就是为了后人们今天能够得到便利吗,所以看到这一幕我很欣慰,这个应该就是你问的,我的初心吧”。郭廷元微笑着看着记者。
郭廷元老人重走川藏公路(采访者供图)
“当年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把路修到藏族同胞家门口,现在我们贵州搞组组通(已完成)、户户通,目的也是将路修到老百姓家门口,65年过去了,党的初心一直没变”。老同志们对记者表示。
扛起大道上青天
“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到了山尖、不管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这是1958年8月在打通贵州独山县至平塘县通州路段之后,筑路工人为纪念施工难度最艰巨路段通车,在平塘县平里河沙坪垭口公路旁的崖壁上刻下豪迈诗句,而这也是贵州“两路”精神的写照。
平塘县平里河沙坪垭口公路旁的崖壁石刻(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没有‘两路’精神的感召,没有川藏公路的历练,我们修不了册三公路,可以说对贵州而言,册三公路就是‘两路’精神的载体,它虽然不是贵州的第一条公路,但是我觉得它奠定了贵州公路人的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精神”。黄寿康老人对记者说。
“我的女儿也在公路系统上班,但是她主要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目前我们贵州的公路可以说是建得差不多了,但是道路管理和养护也很重要,所以我也希望贵州的公路人,能够传承和延续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把党中央给我们修的这些公路管理好、养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