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岭自治县坚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发展理念,聚焦“引、育、用”三大环节,充分用好“精准式”引才、“订单式”育才、“互补式”用才“三式”工作法,不断做优人才“增量”、促进人才“变量”、盘活人才“存量”,有效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在关岭自治县断桥镇精品水果园里,断桥镇民族村“荣誉村主任”雷丰富正在用苗语给当地村民现场讲授果树管护知识。通过现场讲解、实地指导操作等方式,对果树修枝时间、修枝标准等知识进行专题讲解指导,有效提高参训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
“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在家做农业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有的听不懂汉语,发挥自己是少数民族的优势,我通过双语教学的形式,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指导他们,教他们如何管理,为了年底产量提高做好准备。现在通过双语教学效果很不错,他们既能听得懂又能学得会。”关岭丰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丰富介绍说。
2018年,为响应关岭自治县“精准式”引才政策,雷丰富毅然选择断桥镇地理位置最偏远的民族村担任“荣誉村主任”。几年来,他带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项目帮助村民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同时,他还拓宽培训渠道,自学抖音拍摄技术,通过互联网讲授水果种植技术,让更多果农随时在线学习。在这位90后荣誉村主任的带领下,昔日没有产业支撑的民族村有了大变化。
“民族村产业发展能有这么大的规模,雷丰富辛勤的付出功不可没,在栽种管理、修枝、打药等技术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断桥镇民族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王玉元说。
无独有偶,关岭县离岗创业人才代表、县畜牧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贵州欣大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仕琼2018年积极响应《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政策,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下沉到基层一线,帮助提高村集体产业存活率的同时,也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郑仕琼的皇竹草基地,烈日炎炎下,她和工人一起,一边收割皇竹草,一边教工人进行捆扎成袋。
“皇竹草共有500多亩,现在已经进入丰产期,一天可以产100多吨,每天有20多名老百姓在基地务工。发展关岭牛,牧草得跟上,我想为关岭牛培植优质牧草,只有先把草种好,才能把牛养好,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贵州欣大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仕琼介绍说。
“几年来,郑总发动我们种皇竹草,现在发展比较好,带动老百姓在这里务工,得到实惠。”关岭自治县断桥镇大理村村民余远超说。
随着大理村皇竹草种植的成功,郑仕琼又把目光投向了顶云街道,与顶云街道石板井村合作建设“顶云经验体验园”,同步推动产业发展和弘扬传承“顶云经验”。如今,在她的带领下,断桥镇大理村、顶云街道石板井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关岭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及省委、市委对人才工作的有关要求,坚持“真心爱才、用心引才、精心用才、悉心育才”四心引领,充分用好“精准式”引才、“订单式”育才、“互补式”用才“三式”工作法,不断做优人才“增量”、促进人才“变量”、盘活人才“存量”,不断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体系,大力培养农业产业技术骨干,引导各级各类农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出台政策支持优秀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创办企业,缓解了村集体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不足、信息渠道不畅等困难问题,在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上积极作为,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通过抓好人才引、育、用三个环节,我县村干部队伍结构层次持续优化,村级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村级产业发展难题持续好转。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三县一中心’工作目标,结合全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各行业各领域重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高质量人才服务保障关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岭县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卢刚说。
监制:许克剑
编审:杨化芳 编辑: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