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红军进入黔北后,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黔北根据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从物质上支援红军。有的找渡船、献门板、砍毛竹、搭浮桥,帮助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有的打土豪、破盐仓,为红军筹粮、筹盐、筹款;有的为红军赶制服装、鞋袜、补充御寒衣物;有的为红军印刷文件、布告、宣传品;有的为红军抢修枪炮;不少群众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等。
红军在黔北革命根据地与当地人民群众和进步知识青年,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同生死,共患难,凝结了亲人般的骨肉之情。1935年1月,中央红军来到桐梓,急需军粮,桐梓的广大群众,在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帮助红军,从豪家把稻谷挑出来,碾米、筛米、挑米。当时的桐梓城内和城郊有水碾9间,14架碾槽,6架牛碾,昼夜为红军碾米20多万斤。为了支援红军用粮的急需,100多人民群众不辞劳苦,不讲代价,一心为红军多碾米,解决了红军吃粮难的问题。桐梓城区南郊、西郊革命委员会,发动居住城区的缝纫工人十多人,和几十名辅助女工,带着缝纫机12台,住进桐梓中学,为红军赶制军衣3000多套。
红军主力在黔北转战,恶战频繁;红军游击队辗转奔袭,牺牲惨重;红军转移,敌人反扑,流落红军伤员、革命组织负责人和群众积极分子惨遭杀害者数以百计。黔北革命根据地人民继续以各种方式顽强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他们千方百计掩埋烈士遗体,抢救安置伤病员,保护红军文物。仅遵义“贫民医院”收治红军伤病员数百人。黔北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个别抢救医治红军伤病员的则更多。红军伤病员被治愈后,有的追赶红军,有的重返家乡,有的则留在当地。
根据地人民倍加珍惜红军遗物,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千方百计保存下红军遗物,有数以百计的红军书写的标语、歌谣、漫画、广告、苏维埃币、红军亲笔证明、通行证、红军用过的各种军用物品等。根据地人民还以各种文艺形式宣传红军、怀念红军、盼望红军早日归来。
通过红军广泛深入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红军的各种谣言不攻自破,广大群众确信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人民子弟兵,从而掀起了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