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9日)上午10时,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在这场意义重大的革命中,贵州发生了哪些事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此,动静记者采访了贵州省社科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冯祖贻。
冯祖贻 图片来源 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
冯祖贻是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知名的历史学者,是权威历史著作《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贵州事典》的主编之一,对辛亥革命史、西南军阀史有着尤其深入独到的研究与见解。
“自武昌起义之后,贵州是第六个响应发动革命的地区。在全国范围来看并不算晚。”冯祖贻告诉动静记者。
冯祖贻参与编撰的《辛亥革命史》
贵州辛亥革命,又称“贵州反正”,爆发于1911年11月3日的贵阳。当天傍晚,贵州陆军小学学生起义,紧接着新军营响应起义,新军杨树青对前来阻拦的新军标统袁义保鸣枪,打响贵州辛亥革命第一枪。随后,陆小学员与新军整队入城、维持秩序,11月4日,贵州正式宣布光复。
“贵州对辛亥革命的响应,不仅是贵州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冯祖贻主编的《辛亥革命贵州事典》开头这样写道。
资料显示,清末的贵州各种苛捐杂税,加上战乱肆虐,导致地方凋零,农业破产,普通百姓生活难以为继。贵州著名学者郑珍晚年亲眼目睹、并记录下“处处人相食,朝朝耳骇闻”的惨景。这一切,都为革命思想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1904年,贵州花溪人平刚与张忞等在贵阳成立 “科学会”,宣传排满思想,建立了历史上与达德学校相齐名的乐群小学。同年冬季,平刚因为写对联讥讽慈禧太后,遭贵阳知府通缉,愤而于1905年出走日本,并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后来,平刚成为同盟会贵州省分会的负责人。
平刚墓 图片来自网络
1907年10月,张百麟等人在贵阳田家巷镜秋轩照相馆集会,成立“自治学社”,通过编印《西南日报》《自治杂志》等宣传学社思想。其主张是首先实现个人自由,然后实现地方自治,达到“合群救亡”。
张百麟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自治学社的思想偏立宪派,但形势的变化让他们加入了革命队伍,其成员多为贵州各地中小学的教员,让革命思想在学生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冯祖贻说。
资料显示,自治学社影响不仅遍及全省,而且不止局限于成立之初的士绅阶层,更深入到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成为贵州辛亥革命的一大力量。
如果说科学会、自治学社等是贵州辛亥革命的“笔杆子”,那么贵州本地的新军以及贵州陆军小学堂的学员就是革命的“枪杆子”,贵州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便是由新军打响。
“新军、陆军小学堂的学员都是年轻人,对新思想接受也快,很快成为了革命的一股力量。”冯祖贻说。
据了解,一部分青年在加入军队之前,就已经接触了革命思想,当时一位名叫席正铭的新军就在诗句中写道:“抱定三民主义,不磨爱国精神。”
其实,当时革命思想已经在贵州各群体广泛传播。冯祖贻介绍了贵州辛亥革命中的一段小插曲:
“当时的贵州巡抚,也是最后的一任贵州巡抚沈瑜庆,在得知陆小学生起义后,看到巡抚衙门内有大炮,本想借此反抗,却发现大炮炮闩已被卸下,而自己的巡抚卫队都臂缠白布、响应革命,这才作罢。”
在11月3日陆小新军相继起义后,1911年11月4日,以贵州自治学社为首的各界革命团体召开会议,成立革命政权。“贵州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冯祖贻评价道。
辛亥革命后贵州成立的革命政权——贵州军政府合影照片
“不仅如此,贵州独立后,出兵支援重庆,巩固了当地新生的革命政权,还在之后派兵2000余人,支援湖北武昌,参加北伐。”冯祖贻补充道。
但要说这场革命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还是让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在贵州深入人心——历史上,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5年12月宣布接受帝制,蔡锷等人随即在云南揭竿而起,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政体为目的,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首先响应的就是贵州。冯祖贻说:“当时离云南宣布独立不到一个月,贵州就宣布了独立。虽然发展落后,但在思想的进步性与革命性上,贵州毫无疑问是领先的。”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如今110年过去,当年先烈们的拼搏仍然激励着现在的我们。
现在,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文中史实资料均来源于《辛亥革命贵州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