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铜釜带个“龙首柄”,可否“煮酒”论英雄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0618296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最近,由南越王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主办,贵州省考古所、黔西南州博物馆、赫章县文物局协办的《寻找夜郎》专题展览,正在广州公开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历年来贵州境内发现出土的255件(套)珍贵文物。从媒体报道和观众反馈情况看,其中一件文物出镜率颇高。引发关注的原因,除了奇特的造型,精良的做工,主要是这类青铜器在其他地方鲜见。这是一件“带柄”的铜釜,其实直到今天,仍然未能明确解释出其用途。

《寻找夜郎》专题展览(摄影:袁炜)

1999年11月,在今六盘水钟山区钟山大道中段北侧的黄土坡,因修建水城县人防办新办公大楼,在大院溶洞内,发现一斜坡状灰坑。所谓灰坑,就是古人的垃圾填埋坑。据六盘水原文管所刘军所长《黄土坡汉代遗迹发掘》一文,考古队对灰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6平方米,发掘深度4.2米,文化堆积大致分三层。下层为早期古人扰乱层,只发现一些洞穴沉积物。中层断代为汉或更早,出土文物有铜箭镞、银戒指、陶罐、陶釜、陶网坠、陶纺轮、石斧、石锛、石镰、石饼、动物牙齿、动物骨骼等。上层为东汉以降。在中层与上层交界,出土一件铜釜,时代定为东汉,正是目前在广州展出这件。

“龙首直柄”铜釜 六盘水钟山区黄土坡出土

这件铜釜造型可分釜身和柄两部分,釜身和贵州大多数铜釜无异,敞口,束颈,深腹,环耳,通高13厘米,口径8.7厘米。特殊之处,是由一只长柄代替了一只环耳。有柄的铜釜本就少见,何况是龙首柄。柄长约20厘米,龙身矫健,龙首微下弯,巨口衔珠,珠残。双角后掠,似拨云前行。龙的背鲫,即脊上的骨头,用七个大小不一的乳丁展示,设计构想巧妙,使整条龙看上去强劲有力。当然,这并不是贵州首次出土“龙首柄”铜釜。早在1987年,在兴仁交乐汉墓,也曾出土两件。

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的“龙首柄”铜釜,通高13厘米。敞口,口径10厘米。束颈,鼓腹,腹径13厘米,腹下饰双凸弦纹。龙首微下弯,张口衔珠。因保存较好,龙的眼、牙、耳、角、眉、鼻、须等细部构造清晰可见。其中双角、双耳后掠,同黄土坡出土的一样,呈矫健若飞之态。在相邻的7号墓,再次出土一件“龙首柄”铜釜。相较前述两件“龙首直柄”不同,这件为“龙首曲柄”。釜高11厘米,口径12厘米。6号墓与7号墓系夫妻合葬墓,等级都很高,两尊“龙首”也非常相像。

“龙首直柄”铜釜 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

贵州出土的铜釜种类比较多,作为一款经典的炊具,它们具体更适合炊煮哪种食物呢?我们以交乐6号墓出土的铜釜为例。其中放在灶或铁质三脚架上加热的“环耳”铜釜,口径24.4厘米。用于悬吊加热的“立耳”铜釜,口径33厘米。根据口径推断,“立耳”铜釜颇像我们今天围在一起吃火锅,口径大和浅腹的特点,方便夹菜,可供多人共火而食。“环耳”铜釜口径稍小和深腹的特点,则类似我们今天煨鸡、炖鸭、煮肉的汤锅。贵州出土的三件“龙首柄”铜釜,时代均为东汉,体型明显较小,交乐6号墓出土的口径仅10厘米,显然不适合煮肉夹菜,那它煮什么合适呢?

龙首

煮茶吗?

尽管早在西汉时期,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就给一个叫“便了”的仆人,布置了需要经常“烹茶净具”的任务。但通过考古发现,汉代的人并不爱喝茶,酷爱的“饮料”就是酒。东汉末年,曹操和刘备在许都“煮酒”论英雄,可不是“煮茶”论英雄。因此这种“带柄”铜釜,用于煮茶的可能性很小。

煎药吗?

尽管清人毛澄有“孙翁古铜罐,量药手自烹”的诗句,但稍微有些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煎煮中药多用以粘土和沙土为材质的砂罐。原因是砂罐导热适度,受热均匀,抗酸和抗腐蚀性强,不易使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不少中药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通常情况下,生物碱必须和有机酸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用金属器皿煎药,会影响生物碱利用,从而降低疗效。铜、铁等金属,本身还含有毒元素,容易危害人体健康。尽管古人不一定掌握这种化学道理,但自古以来,就有忌用铜罐、铁罐等煎煮中药的传统。因此这种“带柄”铜釜,专门用于煎药的可能性,同样很小。

“龙首曲柄”铜釜 兴仁交乐7号墓出土

那剩下的猜测,就只能是温酒了。古人好酒,但凉酒伤身,因此好喝温酒。三国关羽就有“温酒斩华雄”的美谈。猜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贵州出土的另一种“带柄”铜釜,即“方銎柄”铜釜。“方銎柄”与“龙首柄”比较,两者釜身大小雷同,口径均在10厘米左右,因此用途雷同。“方銎柄”均为内空,柄部较短,即是作为手柄使用时,还需插入木柄加长,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发现其内尚存朽木。銎口也不是严格意义的“正方形”,而是多呈“梯形”,原因很简单,即木柄插入时有一个倾斜角度,相对会更加稳固。

“方銎柄”铜釜线描图 威宁中水梨园19号汉墓出土

“方銎柄”铜釜在贵州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一侧环耳一侧柄,如威宁中水梨园19号汉墓出土。第二种有柄无耳,如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第三种为一侧环耳,另一侧柄上立耳,如可乐183号汉式墓葬出土。“方銎柄”铜釜从时间上来说,要早于“龙首柄”铜釜,其中第三种猜测最早。柄上立环耳,说明属于手柄还未完全取代环耳的阶段,大致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

“方銎柄”铜釜  赫章可乐汉墓出土(来源:贵州文物精华)

“方銎柄”铜釜 可乐183号汉式墓葬出土

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一件器物,考古报告定名“鐎壶”(定名欠妥),但类似贵州出土的第三种“方銎柄”铜釜。即一侧环耳,另一侧柄上立环耳,柄上同时还开有栓孔,用于固定加长木柄。通高11厘米,口径 10厘米,器物底部有明显的烟熏痕迹。极为重要的是,同墓出土有遣策木牍,自题“从器志”,即记录墓主人随葬物品的清单。遣策记录此器为“温瞀”,“温”就是“温酒”,“瞀(mào)”就是“鍪(móu)”。“鍪”是“釜”的一种变体,颜师古注《说文》曰:“鍪者,小釜”。换句话说,它就是一件“方銎柄”铜釜。既然此器已经在墓葬遣策中明确用于“温酒”,那笔者大胆猜测,贵州的“带柄”铜釜,当然也包括“龙首柄”铜釜,即便算不上专门的“温酒器”,但理论上说,是可以经常用来“煮酒”的。

“温瞀” 西汉早期 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

编辑 | 

龙菊珍

编审 |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