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这份“锦绣计划”智库建议请收好!

动静原创卫视中心网络视频产品部
167894754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帮助基层妇女手工企业纾困解难,贵州省妇联通过开展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活动,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扩充“锦绣计划”专家智库,以期为传统手工艺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等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本文将邀请五位“锦绣计划”智库专家带来他们的提议。

 如何对非遗产品进行赋能?

王伟杰:一是设计赋能:对顶层、支撑层和接口层的设计,要坚持结合政策与生活接轨,与相关文化同行;二是空间赋能:在做市场销售时,要保留文化产品的特有文化,展现其特点;三是文化赋能:联合高校研究者参与,把朴素原生态的想法和具有历史色彩的文化创意设计;四是创意赋能:整合传承人、设计师、高校研究者、网红和新媒体资源,在未来共同加入创意设计这个平台;五是自我赋能:非遗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为文化产品自身进行赋能。 

  如何将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市场推广?

孙清威:第一要把可融入社会的产品进行优选,注重市场标准化和价格定位,标准化是质量要统一,价格定位是要对比外省同类产品价格;第二是加入文学赋能,找一些艺术家参与公益创作;第三是和工商联开展商业活动,让更多商会加入非遗产品的销售产业链;第四融入贵州民族特色餐饮文化,定制一些伴礼,像西藏哈达一样,把贵州特色的蜡染产品加上祝福文字或图案元素,通过餐饮渠道送到更多游客或者朋友手中。

  如何解决非遗传承面临的生存问题?

王再臣:非遗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它怎样生存,特别是贵州的优秀非遗技艺,有几个方向需要努力:一是开展研学游学体验活动,展开相关培训,形成大众意识。二是以“非遗”为基础开发文创产品,形成系统的产业链。三是销售渠道搭建,实现非遗文化产业化,并把它发展起来。

 如何对传统手工作品融入时代元素?

蒙雨:首先是抓住Z时代的未来市场,抓住现代人的心理,把民族元素融入当下的产品设计中;其次是开展高校与手工企业的产学融合,让老一辈的手工艺人接受现代化的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助推非遗发展,实现艺术资源互补共享。

 如何为民族手工艺打开新的“窗”?

潘琪:每一项民族手工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土壤,我们需要深度系统地学习民族手工艺背后的文化,记录它的根基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在城市中加以推广,给乡村手工艺发展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同时联动不同人群和领域参与进来,比如善用残障人士的手工艺,开辟不一样的设计思路和生产模式。

近年来,贵州省妇联锦绣计划带动广大妇女群众,用一针一线绣出民族之美、勤劳之美、艺术之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推进“锦绣+”融合创新,积极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活动主办:贵州省妇女联合会
活动承办、内容出品:卫视中心网络视频产品部
记者:熊懿、涂朝维(实习)
制图:母艺芳

编辑

母艺芳 于莉莉

责编

熊懿

编审

施索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