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丨贵阳图云关:战时救护大本营

知知贵阳
175436470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浴血抗战,那些看似寻常的城市空间,都曾是民族存亡的烽火前线。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一曲用大爱奏响的生命赞歌——那些被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守护的家园。这里,铭刻着贵州儿女与各国医者并肩作战的壮举,铭刻着西南大后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人道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时光印记,聆听历史回响,让信仰的光辉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扎根贵阳图云关:

抗战救护中心的形成

1939年2月,援华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历经几次迁徙,最终扎根于贵州贵阳,以贵阳东郊的图云关为总队基地,国民政府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和167后方医院、美军第27野战医院也驻在这里。

△位于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图源贵阳方志

△1938年,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迁贵阳,开展抗日救援工作。该救护总队每年都将从国外募捐得到的医疗器材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输送到全国各个主要战区。图源贵阳方志

△167医院外科病房的伤病员

△位于贵阳图云关的美军第27野战医院

△1942年林可胜随军去缅甸

华侨出身的著名学者林可胜担任救护总队总队长。该总队下辖四个大队,总队负责各大队的技术指导,指挥着全国各战区100多支医疗队的战地救护,并负责分发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各国的援华物资,其中部分也分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几千名军医和数百名环境卫生员、检验员、X线技术员、医护员和救护员从这里奔赴各战区为前线广大将士提供战地救护服务。

△贵阳图云关,陆军医院的骨科病房,是该院的骨科中心,颇具规模

迁至贵阳图云关的救护总队最初以协助各战区军医部门为主,后扩展至防疫、急救等领域。1940年5月起,改组为医务队,深入野战区提供手术、绷扎等服务。1940年至1942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全盛时期,大小医疗队发展到178个,医务人员及各种辅助工作人员达到3420人(包括训练总所),同时拥有救护汽车200余辆、卫生材料分库11个。

△1940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前排中)视察贵阳图云关救护总队

△1941年在贵阳图云关,建了座现代化的疫苗生产厂,由美国医药援华会捐赠了相关生产设备

△给民众注射疫苗

△医护人员制作医用绷带

△贵阳图云关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学员和美军第27野战医院的军医合影

△图云关后方医院病房

△国际援华医疗队部分成员在贵阳图云关合影

从战场走向后方:

抗战后期的调整与解散

1942年后,救护总队进入调整期。1942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开办的重庆医院完工,且在部分城市组建诊疗所,计划于后方大城市开设诊疗所1个,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因理念不合辞职,国际援华医疗队的部分成员也相继回国。新的总队长任命后,对救护总队内部实施改组,缩减编制,由原先的独立实施单位医疗队改为以中队为基准的医疗单位,人员减半,经费紧张导致效能下降。

1943年,国民政府明令,“派赴战区救护队应受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总会随后取消救护委员会,由总会秘书长胡兰生担任救护总队总队长,并在云南昆明设立办事处,配合中国远征军实施作战。1944年,救护总队除在野战区派驻76个医疗队外,还开办12个民众诊所、5个战区医院。同年9月,救护总队还派遣医疗队致力于湘黔桂难胞的紧急救助。

△国际援华医疗队部分成员在贵阳图云关合影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救护总队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合作,处理难民医疗工作。年底救护总队撤离贵阳图云关,迁回南京。1946年5月,宣布解散,完成历史任务。

从历史走向未来:

红十字精神的当代回响

救护总队撤离贵阳后,档案大部分留在了贵阳,现在贵州省档案馆藏有3000余件,贵阳市档案馆则藏有900余卷,详细记录了救护总队从成立到解散的历史。近年来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等陆续有机构和人员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局限于史料和地域限制,影响不大。2009年4月,贵阳市档案馆编辑出版《战地红十字》一书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专门派人到贵阳市档案馆了解救护总队情况,救护总队与卫训总所医护人员后人陆续有人前往图云关寻找先辈遗迹。

当年为抗战而集合的红十字会会员,战后回到世界各地工作、生活。这段经历,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骄傲、自豪的历史。当年外国友人、华侨及国内医务人员的后人,陆续来到贵阳寻根,不断有当年的服务人员及其后人用各种方式刊载回忆文章(期刊、网络),寻亲访友。作为救护总队部所在地的图云关,已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纪念园区”来慰藉先辈,激励后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现已开放的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图源方志贵阳

如今,图云关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记住。那些保存在档案馆里的发黄文件,那些后人带来的老照片,都在向我们讲述着80年前的真实故事。当年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生们在这里并肩工作,用医术拯救了无数生命。现在建设的纪念园区,不仅是为了怀念过去,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编辑

王珺璐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