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屋村的春天》是近年不多见的广播剧佳作,它的主要成就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也由此构成了该剧的三大亮点。
首先是矛盾冲突张驰有度,剧情跌宕起伏又扣人心弦。分开看,四幕剧各有不同的戏剧冲突焦点,但又相互牵制,相互照应,有机的成为一个整体。第一幕,化屋村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徐欣一出场,就让听众为她屏住了呼吸:化屋村自然条件恶劣,进村出村竟然要从悬崖爬上爬下。开手扶拖拉机的大爷劝徐书记绕远路进村,但徐欣为了在天黑前到达目的地,义无反顾地将行李抛下悬崖,再手脚并用慢慢往下爬。这样的故事情节,一上来就对化屋村交通的险峻以及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作了极好的铺垫和烘托。接下来,是化屋村干部群众对这位新支书的认知,好奇中有猜测,信任中有保留,期待中有狐疑。化屋村干部群众与杨欣从心存芥蒂到最终沟通了解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而个中的波澜起伏,正是第一集最吸引听众的情节。到了第二集,戏剧冲突陡然一转:村支书徐欣要带领群众改变化屋村交通现状的决心和行动,成为剧情发展的聚焦点。由于全村干部群众的支持,再加上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化屋村的前途也因交通状况的即将改善,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有了这两集的铺垫,到第三集和第四集,开拓市场和发展经济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剧情也从这两集开始,逐渐在向高潮推进。概括而言,全剧四集的情节发展,大体呈现为三个段落:一、二两集一面展开剧情,一面刻画人物,因而分别是两个段落;而三、四两集则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戏剧单元。每一段落、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戏剧悬念,而主题则是化屋村的蝶变。最后苗家六月六跳花坡的情节,无疑是全剧的高潮。全剧此起彼伏,可谓结构有序,跌宕多变又环环相扣,能够牢牢的吸引听众。
《化屋村的春天》第二大亮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有温度、有气度、有深度。所谓温度,是指全剧从主要人物、村支书徐欣,村委主任杨军、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韩风冈,一直到普通干部群众如王阿婆、曹有亮、彭万琴等,均贴近生活,充满浓郁的乡村烟火气息。这些人物平凡、普通,但各有各的思想境界,各有各的生活追求,包括各人的顾虑、狐疑甚至猜忌。难得的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徐欣与他们的相知、相识,虽然平平常常,但都不乏真诚相待。对这些人物,作品没有刻意的拔高,更没有贬低,而是实实在在、平平常常,而愈是普通和平凡,这些人物也就愈显得真实,愈显得生动活泼。而所谓气度,一般是指气魄和风度,尤指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在《化屋村的春天》中,人物个性和气质被刻画得最为细致和生动的,无疑是村支书徐欣。这个人物一出场就以其果敢、坚毅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作为女性,她也有柔弱的一面,两者相济,这才在平凡中显示了不平凡,在普通中彰显了卓尔不群。
剧中另一个着墨较多的人物是村主任杨军。刚开始,杨军对村支书徐欣还怀有疑虑,一旦有了深入了解,他对徐欣的支持就变得非常坚定,完美地诠释了一个男性应有的胸怀和气度。作为全剧着墨较多的又一位主人公,他不象徐欣那样一出场就比较成熟,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他与徐欣的合作,由于是建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因而非常牢固。没有这个人物支持,徐欣可能还会经受更多的磨难。
《化屋村的春天》尤其值得一说的还有深度,这里的深度,既指作品对乡村现实巨变的准确捕捉和表达,也指主题的开掘,也就是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深刻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徐欣这个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是全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如前所述,徐欣一出场就以急于到任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悬崖的艰险,她也有恐惧,也会尖叫。到任之后,面对群众和同事的客套甚至是不信任,她也有自己的痛苦。然而,一切考验都让她义无反顾。如她后来所说,在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化屋村时,她倍受鼓舞,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成了过眼烟云。这便是精神的力量。在全剧的最后两集,徐欣和化屋村的干部群众一道,致力于发展经济、开拓市场。他们种黄姜、养小黄牛、开发苗族刺绣市场、推广旅游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事业蒸蒸日上,最后是在一片红红火火的繁荣局面中结束了全剧,堪称意境悠远深厚。
《化屋村的春天》第三大亮点,突出体现在对广播剧艺术性方面的把握与追求上。我们知道,没有视觉艺术的支撑是广播剧一大弱点,但广播剧也是可以通过解说、音乐、音响等别的手段来烘托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在失去视觉艺术支撑的前提下,听觉艺术也可以有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它可以调动听众的想象参与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中来,包括对话的个性化、口语化,音响、音乐的烘托,展开情节时以幻想、梦境、回忆来调动听众的想象力,获得更多的时空自由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化屋村的春天》有一些尝试确属可圈可点。全剧的开篇就是从徐欣的回忆开始的,而这样的回忆通过画外音、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处理,又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比如徐欣与杨军,这是全剧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性格的磨合、心灵的碰撞,通过画外音、内心独白、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就获得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刚到化屋村时,村主任杨军对徐欣还有所保留,甚至还有一点不信任,以为她就是来镀金,就是来走走过场的。这完全是杨军个人的一种比较隐秘的心理,然而象电影的画外音那样,通过听觉艺术的处理,这一情节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他一些村民对徐欣的猜忌与最终和解,也是在类似的艺术处理中得以实现的。
总之,《化屋村的春天》在对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把握上,有自己不同寻常的探索与尝试,其艺术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戏剧冲突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的创新,是这部广播剧的三个突出亮点。
作者杜国景系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