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遵义师范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暖意融融,2025级留学生开学典礼在此举行。来自老挝、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家的104名留学生齐聚一堂,开启在红色之城的求学之旅。作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创新实践者,遵义师范学院以“教育+商贸”为核心理念,构建“中文+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仅助力留学生实现“语言过关、专业过硬、技能变现”,更成为推动“黔货出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纽带。
打破教育壁垒:AI赋能教学,构建终身学习生态
“以前留学生觉得汉语很难,尤其是数理化专业术语。现在通过AI学习平台,学生可随时复习课程,针对性突破专业词汇难关。”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魏金光介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卡妮塔在通过HSK四级考试后,顺利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她表示:“这些创新举措让我的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更加自信、从容。”

针对东盟国家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衔接不畅等问题,学校组建“留学生‘三文’教学工作坊”,联合科大讯飞开发“AI+中文+专业”教学智能体与自主学习系统。目前已完成5门汉语培训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50余部数理化教材进行系统化处理,形成1000万字规模的教学语料库。上线贵州省智慧教育平台的2门特色文化课程获评省级“金课”,为留学生打造了“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空间。
学校承诺留学生终生享有自主学习平台权限。“一日做遵师人,终生为遵师人。”魏金光表示,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障碍,更形成“一人留学,全家受益”的辐射效应。
创新培养模式带来显著成效:2025年学校收到177份留学申请,在册留学生达131人,较2024年实现规模翻番。培训费、住宿费等收入的增长,为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技能变现破局:跨境电商基地,让母语成为“赚钱本领”
“1小时直播能赚20元,带货还有10%—20%的返点,上个月我赚了1800元!”来自老挝的大四学生安萍是学校跨境电商直播技能培训基地的“明星主播”。这个位于图书馆9楼的1400平方米实训平台,已成为学校“中文+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载体。

学校联合贵州黔越优品跨境电商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母语+直播+跨境商贸”模式,将留学生的母语优势转化为实际收入。基地自2024年4月运营以来,已培养26名留学生主播,面向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开展直播超4300小时,发放勤工助学金近11万元。
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化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团队通过数据分析筛选贵州辣椒、正安吉他等特色产品,组织留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开展实训。目前15名留学生主播已带动11名中国学生参与带货,出现了中国学生“抢课”参与培训的火热场景。
以赛促训成效显著。学校组织8支直播团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首次参赛便获省级二等奖;4支团队在“乡村振兴・赋能数商兴黔”杯直播电商大赛中斩获多个奖项。留学生在各类语言竞赛中同样表现出色,累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9人次。
“以前觉得留学就是读书,现在发现还能靠母语赚钱,更能帮贵州产品卖到家乡,这种成就感前所未有。”老挝籍留学生梦琪表示,她的直播让家乡消费者更直观了解中国产品,“有老乡通过我买到了正宗遵义辣椒,这让我觉得自己还是‘黔货出海’的使者”。
校地企协同:从校园到产业,服务地方发展
在遵义师范学院与正安县政府合作协议框架下,学校跨境电商基地正为当地吉他产业发展提供运营方案和跨境商贸服务。学校还与遵义综合保税区、余庆县政府、贵州现代物流集团等达成合作,围绕外贸服务、农特产品推广等开展专项培训,实现留学生技能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深度绑定。

基地开设产业专属直播间,开发“遵师强农APP”,上线推广遵义辣椒、白酒、茶叶及正安吉他等特色产品。留学生主播用母语向东南亚、中亚地区消费者介绍产品,有效降低了跨境贸易的语言文化障碍。“比如推广正安吉他时,俄罗斯留学生用俄语讲解工艺,老挝留学生分享弹唱视频,这种‘本土化’传播比中文介绍更有说服力。”运营人员表示,直播已帮助正安吉他拓展东南亚、中亚市场,带动遵义辣椒等产品出口增长。
学校还联合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借助“贵匠工坊”技能输出渠道,在境内外建立语言培训中心,面向中亚地区拓展汉语培训业务。通过“校友创业计划”,已助力6名留学生在老挝、柬埔寨等国开展汉语培训,既为学校储备优质生源,也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2025年,学校吸引50多名中亚、越南留学生自费来华学习,14名柬埔寨青年来校开展自费研学,校地企协同的国际化办学网络逐步成型。
文化赋能:从“留学遵师”到“文明使者”
学校定期组织留学生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写春联、品月饼等文化活动,让留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去年端午节,老师教我们包粽子,虽然包得不好看,但吃的时候特别香。”越南籍留学生阮氏越美说,这些活动让她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也更愿意向家乡人介绍真实立体的中国。

“留学遵师,‘黔’程似锦。”学校党委书记陈治松在开学典礼上寄语留学生:做文明互鉴的桥梁,在多元交流中拓宽视野;做肩负使命的青年,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成才;做遵师精神的传承者,实现人生价值。
这一期望正成为留学生们的共同追求——安萍计划毕业后从事中老跨境贸易,卡妮塔希望留在中国从事技术工作,阮氏越美立志成为中越文化交流使者。
从AI赋能破解学习难题,到跨境电商实现技能变现,再到校地企协同服务地方发展,遵义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技能”的留学生教育模式,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可复制的“遵师方案”。正如魏金光所说:“我们希望每一位留学生不仅能‘学有所成’,更能‘学以致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越来越多的国际学子正带着知识、技能与友谊,开启属于他们的“似锦黔程”。
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