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之后,不少人莫名开始头晕乏力、坐立不安、心情烦躁。
夏季往往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送你一套"夏季心脏保健法"。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汤成春
沈阳市中医院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 李东升
夏天给心脏的4个暴击
炎热天气无形中会增大心血管病风险,心脏一不留神就会遭到4种打击。
1
易烦躁,心跳加快
高温环境下,人会变得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会让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变大。
加上高温让全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更加重了心脏负担。这种情况下,心肌容易缺血,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症状。
2
睡眠差,血压不稳
炎热的天气让人辗转难眠,而且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提高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大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3
出汗多,血液黏稠
夏天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下降,出汗较多,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畅,心血管易堵塞,出现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心梗。
4
吹空调,诱发心梗
低温的空调房到高温的室外,血管会突然舒张;从高温的室外突然进入低温的空调房,血管又会收缩。
反复折腾导致血压波动大,可能诱发心梗,特别是血管脆弱的老年人,猝死风险增大。
冷热交替还容易受凉感冒,如果并发严重感染,也可能危及心脏。
需要注意的是,心梗常表现为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处疼痛,有压迫感,通常持续5~15分钟,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
一些老年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胸闷胸痛症状不明显,但会感到全身乏力、耳鸣眼花、腹痛。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排查是否为心梗。
一套夏季心脏保健法
夏季预防心脏事件,除了要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还要预防炎热带来的危险因素。
补水:每天2500毫升
每天的饮水量保持在2500毫升左右,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免血液循环受阻。
夏季应持续补水,而不是只在运动前喝水。最好喝常温的白开水,不要喝冰水,否则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如果饮水充足,尿液应为澄清或淡黄色;若出现浑浊或颜色加深,应警惕脱水。
午睡:11时~13时
11时~13时是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刻,最好的做法是小睡片刻。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
喝杯养心茶:补钾
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夏季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
除了茶叶水,还可调配一些简单的中药茶,清热解暑兼养心安神。例如:
用荷叶和莲子芯泡水,能够养心益智、清心火、解暑热。
用西洋参6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适合暑热所致的神疲虚弱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
对于心火上炎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腔溃疡,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之效。
晚餐:低脂肉类和鱼类
建议多吃牛肉、鸡肉或鲑鱼肉等低脂肉类和鱼类,可适当多吃桃子、西瓜、番茄、哈密瓜、甘蓝、菠菜等新鲜水果和蔬菜。吃甜点要适量。
穿着:浅色棉质衣服
天气炎热时,如果衣着不合适会影响皮肤透气,还可能感觉更热,加大心脏负担。
建议穿衣时注意浅色、单层、吸水和宽松原则,优先选择吸汗效果好的棉质衣服,腰带不应过紧。
锻炼:傍晚
夏季心神易扰,养心宜静。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
运动方式推荐缓慢地散步,做扩胸运动,双手上举过头,频率为每分钟10~15次即可。舒展肢体的运动能够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特别提示
心脏病人应留意体重变化,如果出现体重持续增长、呼吸短促、肢体肿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此外,降压药等心血管常用药可能增加热敏感,容易中暑,应注意预防。
最后,养心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保持好心情、平和心态。避免大喜大悲,防止"情绪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