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沿河:红土地上崛起绿色小镇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1695783060
积分商场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住在旁边的老支书田应照一大早就听见纪念馆里讲解员的声音,这是红三军浴血奋战的地方,脚下的土地曾经被热血浸染。

1934年7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转战贵州沿河,在谯家镇白石溪村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了云贵高原第—个红色政权,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谯家人民为支持红军及根据地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几年前的长征村,只是周边村民知道有红军在这里扎根过,至于红军如何浴血奋战,一些年轻的村民都不太清楚,经过努力,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向世人揭开了面纱,让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走向历史前台。

14处红色遗迹绘出乡村旅游新画卷

“青钱泽,土地湾,红旗猎猎歌漫山;杜鹃花开烈士血,革命精神铸旗杆……”八十八年前,红三军在沿河播下“红色种子”,照亮人民群众前进的方向,这首土家山歌唱的就是当年红三军在沿河时的情景。

如今,八十八年过去了,在谯家镇长征村和白石溪村仍保留红色遗迹14处。2021年,沿河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整合建设,不断加快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长征村、白石溪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做优做强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谯家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产业发展大户、典型示范户,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农户自筹”方式,盘活集体资产、群众闲置房屋,打造民宿、超市、餐馆等产业,推出红色餐饮、红色休闲、民宿体验等旅游项目,配套打造吃住游乐购一条龙服务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多层级发力、多渠道增收。

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会迎来大批游客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项目,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今年3月,谯家镇通过举办“沿河·土地湾首届踏青赏花活动周”和农历四、九日土地湾集市赶场等方式,激活红色资源,发展红色经济。

“在这里租个房子卖小吃,政府还给我们免了两年房租,现在一场活动结束,可以卖上几百元。”土地湾集市商户樊正碧说。

“我们以革命遗址管控保护为重点,坚持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引领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注重把红色元素、党员教育、集体经济、农村治理和风貌改造融入项目建设,以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引领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谯家镇党委书记陈俊说。

目前,土地湾已建成党员培训中心、黔东红色文化传承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党员党性教育教学点、党建联建教学点等,修缮了独立团部、红军医院,建设红军步道、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驿站,进行红军街改造、道路亮化,推出“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文旅活动,带动周边村“农旅产业”迅速发展。

从昔日偏僻的村落,到现在焕发勃勃生机的红色旅游景点,换燃一新的革命老区土地湾,凝结着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奉献和汗水。

13500亩生态茶园鼓起绿色钱袋子

9月,驱车在海拔1100多米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大山峻岭间,群峰叠染,白鹭低翔,秋高气爽,没有感受到县城区的燥热,一路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从县城出发,途经40分钟的盘山公路,就到达谯家镇著名网红打卡景点——黑岩门。 

黑岩门网红打卡点,位于海拔千米的山顶,地势宽阔,有伏曦神石等古老传说故事,夏季气温28度左右,是谯家镇生态畜牧草场所在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近两年夏季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沿河县有4个高海拔乡镇,谯家是其中一个,最高海拔1300多米,气候凉爽,黑岩门一直以来都的周边群众避暑的地方,曾经因为山路崎岖,信息闭塞,无人知晓。随着“短视频产业”的兴起,黑岩门成了众多网友的打卡景点,从而带动周边美食和露营产业。

谯家镇共有25个村(社区),黑岩门火起来后,到景点摆摊的有周边10多个村的村民,最多时有近50个摊位,生意好的烧烤摊一天毛利润就有上万元。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黑岩门成了沿河及周边印江、德江、思南,重庆市酉阳、秀山等县游客避暑的主选旅游景点。

据介绍,谯家曾是铜仁最大的产煤乡镇,最盛时全镇有煤炭企业七八家、小煤窑上百个,一半以上村民以挖煤为生,随着生态保护政策出台,煤窑被关停。近年来,谯家镇积极探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让这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生态茶叶、生态烤烟、生态辣椒和生态畜牧业……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产业在谯家遍地开花,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之前,谯家镇是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煤窑关停之后,镇里把产业从地下向地上转移,从黑多从绿色转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目前茶产业发展效果良好,带动力强,规模达到了13500多亩。”副镇长侯元帅介绍。

谯家属高海拔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温差较大,光照时长,自然环境优越,适宜茶叶生长。目前,13500余亩生态茶园中,绿茶占11800多亩、白茶有1500多亩、黄金茶有100多亩,年产茶叶近共400吨。成立了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生态茶园,美了山川富了民,采茶期平均每天有200至300人在茶园务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保障。

贵州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是沿河2013年生态茶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主要从事茶叶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及销售,建成52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区。

在堡上社区、谯家铺社区、桂鲜村等村(社区)建有核心茶园2112亩,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人,长期雇用周边农户20余人,每年季节性用工10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56岁的茶农谯思芬说:“我们年年都要到茶山采茶,这个茶产业还是好,人老了不方便出去务工,来这里只要勤劳,就能找到零用钱。”

“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茶山了,要采到晚上六点多才回去,每年采茶那几个月都比较忙。”50岁的田万芬对镇里发展茶产业很是称赞。

据了解,自煤厂关停后,污染得到了治理,茶叶品质得到了提升,口感变得更好,深受顾客喜爱,销售地也得到不断扩展,从最开始的上海、南京、江苏,发展到广州、深圳、北京,品质的提升带来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

茶产业作为谯家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亮丽名片。下步,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进生态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奋力推动茶产业品质再提升,有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5200亩金色烤烟铺出乡村振兴路

连日来,在谯家镇烤烟收购点,每天几十车金黄的烟叶被工作人员分级、定级、过磅、入库,整个烟叶收购现场井然有序。

该镇猫阡坝村种烟大户卢大礼种植烤烟有十年之久,去年收入不错,今年又种了55亩,预计销售烟叶1万斤以上,纯收入18万余元。连日来,每天他都早早地到烟叶站等候收购。

“这么多年都在种烤烟,种烤烟比种其它产业收益要好得多,除了劳务和物资开支后,每年有七八万元纯收入,种烟风险小,见效快,明年还想把面积做多点。”卢大礼满脸微笑。

刚进烤烟收购站没一会,烟农龚洪先前来交烟叶。龚洪先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在耳当溪大石板煤矿挖煤,当年每天收入有250元,虽然收入较高,但安全不保障,在井下挖煤对身体影响非常大,自从煤矿整顿关闭后,他和妻子转产发展烤烟,虽然累了点,但是心里踏实。

谯家是沿河的烤烟重镇,长期以来,烤烟都是主打产业,特别是煤矿全部关停后,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保障。今年全镇种植烤烟5200余亩,涉及16个村(社区)、38个组、130户烟农。

为做好烤烟收购工作,镇里坚持精准预约制度,与烟农约定收购时间,减少烟农等待时间。同时,通过专业化分级,提高烟叶纯度,提升烟农收入,确保烟农利益。

4300亩火红辣椒点亮村民火红日子

金秋时节,正是丰收季节,临近国庆中秋假期,在印山村四季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厂房里,三条辣椒加工生产线正全天候不间断地对合作社种植的以及从周边乡镇收购来的辣椒进行加工、包装,加班加点,以满足市场需求。

今年光照充足,辣椒种植户普遍丰收,村民每天把采收回来的辣椒运往四季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售卖,待到这一季辣椒采完才进行统一结算。

沿河四季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基地350亩,实行四季轮作,以辣椒种植为主、时令果蔬为辅,是沿河辣椒产业的示范基地,集育苗、规划、技术、物资、销售为一体,示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辣椒种植。

今年,谯家镇共发展4300亩辣椒,总产量800万斤,产值1200余万元,其中脱贫户、监测户增收306余万元。

“今年,我们合作社在全县辐射带动辣椒种植8000多亩,已收购1000吨以上,鲜椒销售以广东、湖南为主,干椒销售以四川、重庆为主。”沿河县四季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王立浪说。

合作社厂房有两条辣椒烘干线、一条糟辣椒生产线,为了保证全国各地辣椒收购商能如期取货,三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行,每天有16名工人全天候进行辣椒烘干、上料、分拣、去把和糟辣椒生产。

分拣辣椒的工人董仕碧,因年级偏大无法外出务工,就到离家近的合作社打工,近两个月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活干,意味着每天都有收入,这让她非常满足。

“现在50多岁,出去打工也不行了。”董仕碧笑哈哈地说,每天在家门口干点活,一个月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能够生活,过好日子就行了。

据了解,该合作社全年用工劳务费达200多万元,其中固定用工26人。合作社还将组建劳务队,全方位进行劳作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劳动附加值,帮助他们持续增收致富。

10000头肉牛跑出增收致富加速度

走进猫阡坝村肉牛养殖场,新搭建的牛棚整齐排列,正在铺设稻草泥,为牛做“床位”,西南牛城工作人员正在带着村民给牛喂食,几百头牛一起用餐,十分壮观。

今年来,谯家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按照“百牛园、千牛村、万牛镇”思路发展,成立肉牛养殖专班,高质量推进肉牛发展,由于谯家镇牛产业基础较好,群众养牛意愿较强,目前散户存栏已达6000头。

通过与西南牛城签订合同,为养殖户做好安全保障,积极探索“企业+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多元化养殖模式。

利用闲置资产改建一批养牛场,为愿意养殖又没有牛圈的群众提供养牛场,新建一批饲料加工厂,保障群众有料喂牛,签订合同,以17.5元/斤保底价保障农户收益,盘活群众闲置牛场、鸡场等,为发展牛产业注入新动力。

在悦家庭农场,农场主田龙正忙着为畜舍做清洁,打扫完卫生,接着到山上查看牛羊放养情况。看着精心饲养的几十头大小不一的黄牛在山上悠闲地吃草,羊群在漫山遍野间自由自在地奔跑,听着山间不时传来的“哞哞”“咩咩”的叫声,田龙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

48岁的田龙是谯家镇高原社区的搬迁户,在外务工二十多年,2019年他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最初依托“一县一业”白山羊产业扶贫项目养羊,第二年他开始养黄牛并自建牛舍,以“基础母牛繁育+肉牛饲养“方式发展。同时,为了让牛羊品质更高、养殖更生态,他还流转了土地种植高粱、玉米和麦草,实行种养循环,而今家庭农场在田龙的精心打点下,发展得风生水起。

“从2020年开始养牛,卖了10多头黄牛,收入13万余元,现在存栏牛38头、羊160余只,对于畜牧养殖我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家庭农场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田龙说。

从一开始的1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8头牛,田龙凭借“庄稼人”身上的“牛劲儿”,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精心管理,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搞养殖已成田龙的“专业技能”,家庭收入逐年递增,还注册建立新家庭农场,以新的模式带动发展。

在谯家镇,田龙只是众多养殖户中的一个。近几年得益于养殖好政策,虽然成本较高,但风险小,收益稳定,前景广阔,当地群众对肉牛养殖也信心十足,纷纷申办家庭农场。

截至目前,谯家镇共有96个家庭农场,其中65个是今年申请注册的,全镇有1个市级家庭农场示范户、4个县级家庭农场示范户。全镇25个村(社区)存栏牛4000头左右,家庭式肉牛养殖产业已成为推动谯家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编辑

张飞燕

责编

范轩尉

编审

李理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