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歌声声唱给党,青山绿水展新颜。”3月17日下午,在肇兴侗寨,当身着盛装的侗族群众用多声部无伴奏的“天籁之音”欢迎习近平总书记时,这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对话,在贵州大地上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来到贵州。进村寨,调研乡村振兴;听汇报,指明“黔”进方向。从“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总书记对贵州提出新期待、新要求。
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我们当引导学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贵州足迹中读懂三个辩证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守正与创新的共振、青春与家国的共融。
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解法
实体经济筑基的“贵州密码”。在贵阳听取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这为贵州突破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制约指明了方向。从茅台镇酒企的智能化改造到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集群,从磷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到“村BA”“村超”带动的文体旅融合,贵州正在书写“传统产业+新兴动能”的双向奔赴答卷。作为大数据、计算机、生态学等专业的青年学子,正是将论文写在车间田野的绝佳契机。
图为贵州师范大学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书写青春答卷
县域经济的“串珠成链”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贵州黔东南州雷山茶产业带、从江瑶药基地、黎平侗族非遗工坊构成的特色产业集群,打破了“村村点火”的粗放发展模式,“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县域经济布局思路已初见成效。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既要掌握“一县一业”的专业深度,更要培养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
绿水青山的三重价值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考察蜡染工艺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深刻揭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多维路径。丹寨石桥古法造纸通过电商增值10倍、遵义赤水竹海碳汇交易突破亿元、梵净山生态监测数据成为环境学科研究富矿……同学们完全可以在这些生动的案例中找到“实验室+田野”的融合切口。
图为贵州师范大学辅导员领队“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在创造性转化中筑牢精神根基
非遗活化的“双创”实践。近年来,贵州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在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侗族群众将《民法典》改编为侗族琵琶歌,用传统曲调唱响法治新声,通过“非遗+普法”模式让法律知识浸润民心。黎平侗族大歌、安顺蜡染、丹寨苗族锦鸡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多种模式,不仅实现了活态传承,更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其中,肇兴侗寨的“非遗+研学”模式更具典型意义:侗族大歌进入中小学音乐教材,鼓楼建筑技艺开设现代营造课程,蜡染纹样成为工业设计素材库。非遗活化需构建“学术研究→创意设计→产业应用”的闭环,深入探索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相结合,设计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图为贵州师范大学青蓝匠心辅导员工作室开设“非遗·蜡染移动课堂”
红色文化的青春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贵州青年正以青春之名,讲述着红色文化的青春故事。2019年,贵州被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红色资源活化运用不断深入。6年来,《伟大转折》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等项目陆续亮相,“圈粉”一群青年扎根台前幕后,为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添彩。在贵州,一群年轻人正着力挖掘红色资源,通过“红色+文艺”“红色+科技”“红色+志愿”等多种形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红色文化的青春化表达,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代代相传。
图为贵州师范大学推进国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校
基层治理:读懂“火塘议事”的实践哲学
信团鼓楼的火塘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火塘议事”是侗族的传统。自北宋建寨伊始,侗族人便围绕“韶塘”(侗语意为“喧嚣议事之地”)共商大事,修路架桥、分配资源、调解矛盾。火塘既是聊天交流的聚集地,也是民主议事的会议场。火塘边,村民以酒为媒、以歌传情,公开透明的议事规则与守望相助的集体精神,让千年侗寨始终维系着社会秩序的活态传承。
新时代,“火塘议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斌是一名90后,今年是他在基层深耕的第14个年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李正斌发挥青年人创新能力,与驻村工作队探索构建“村两委—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建立预约办理、限时办结、督查督办等快办机制,将村民小组的优秀党员推荐为“片长”,牵头落实宜居乡村建设、综治维稳、动态监测等重点任务。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无数贵州青年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火塘议事”更加便捷高效,也将“火塘议事”中的民主、公开、透明原则融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成长坐标: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校准人生航向
专业学习的“三个转向”。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学科建设的转型方向:农学要向智慧农业转向、旅游管理要向文旅体融合转向、材料科学要向绿色制造转向。农学专业的青年学子应积极探索智慧农业的前沿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跨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则需关注文旅体的深度融合,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的品质与内涵。而材料科学专业的青年,则需紧跟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致力于研发环保、节能的新材料,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必然要求青年学生既要做精“专业深井”,更要拓宽“学科视野”。
职业选择的“双向地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带来的机遇,正重构着贵州的就业格局,贵州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方面,可以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便利,向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施展才华。贵阳国际陆港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跨境电商业态催生小语种需求,“强省会”战略释放城市规划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立足本土,投身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伟大事业中。这必然需要引导学生绘制“个人优势+战略需求”的复合型职业地图。
精神成长的“三重滋养”。从长征精神到新时代贵州精神,青年成长需要历史底蕴的滋养、实践磨砺的淬炼、先锋榜样的引领。历史底蕴滋养着青年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了解贵州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光辉历程,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实践磨砺则是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青年应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锤炼能力和本领。先锋榜样的引领则是青年成长的重要动力。通过向榜样学习,汲取前行的力量,不断激励自己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长征路既是脚下的土地,更是精神的征途。
图为贵州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宣讲团赴遵义会议会址开展理论宣讲
图为贵州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
当侗族大歌与现代数字技术共鸣,当蜡染纹样遇见工业设计,当青年学子的知识图谱与贵州发展的战略蓝图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西部省份的突围之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注解。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做好三种“翻译”:把国家战略转化为成长机遇,把文化基因转化为创新动能,把基层实践转化为人生厚度,让我们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黔行答卷”!